欧阳修在中为什么自称为醉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39:07
欧阳修在中为什么自称为醉翁?
欧阳修在中为什么自称为醉翁?
欧阳修在中为什么自称为醉翁?
北宋诗文革新的宗师欧阳修(1007~1072年)当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时,自号“醉翁”,他虽然酒量很小,往往“少饮辄醉”,但酒瘾却大,尤喜率众聚饮于州西南七里山间由他命名的“醉翁亭”.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就是这段时间写的.文中突出一个“醉”字,可以说字字句句都是从“醉翁”陶醉的心中流出.在文中他还怡然带醉地告诉人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就是说,他之所以喜欢喝酒,并不是对酒有特殊嗜好;酒,无非是增添情趣,激发游兴的手段,他的沉醉点只在于山水娱目,风物悦心.所以,他以主要篇幅,诗意盎然地写出了醉翁亭一带朝夕睛晦、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那蔚然深秀的林壑,那水声潺潺,泻出两峰之间的飞流,那峰回路转、踞临于泉上的翼然之亭,那时出时入的岫云,那幽香浓郁的野芳,树林荫翳间的鸣禽,乃至负于途、休于树、前呼后应的行人,都无不令人陶然欲醉.
然而,喜爱自然,留恋佳山胜水,本是人之常情,向为骚人墨客所津津乐道.我们如果把欧阳修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在乎山水之间”,那就未免肤浅了些.只要我们进一步看看他的具体经历,就可发现,他之所以这样求“醉”,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上的根由.
北宋王朝自开国后便厉行中央集权,政治日趋腐败,“恩施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加上每年向辽国和西夏交纳巨额“岁币”,致使民穷财困,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一些比较清醒的士大夫阶层的有识之士,如范仲淹、韩琦等,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曾提出厚农桑、减徭役、明黜陟等革新弊政的主张,却遭到以吕夷简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当时在中央作官的欧阳修是站在范仲淹等人一边的.当顽固派打击陷害革新者时,欧阳修写了《朋党论》,希望皇帝“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以救时弊,而兴社稷.不久范仲淹等人遭贬,欧阳修也受到株连,被谪为滁州太守.他自号“醉翁”,便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他在《赠沈遵》一诗中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可见他当时并不老,也并不准备在酒精的麻痹中醉生梦死,取名“醉翁”,无非含有嘲谑揶揄之意.因此,他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就明白显示出他遭贬后有意寄情山水的特殊心态.他在《醉翁亭记》中所描绘出的明丽的景色,潇洒的游乐,陶然的醉饮,无疑也潜流着他对世事的愤懑和抨击.遗憾的是当时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中,真正能理解他这种心态的人几乎没有,所以,他在文中极写郊游宴饮之乐后,在结尾处不无凄伤地慨叹:“人知从太守之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既不懂得太守为什么而乐,又哪里能领会到这乐中的深沉隐痛和悲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