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3:38:28
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古诗《襄邑道中》的解释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①襄邑――现在的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长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原来不知,现在才知道了.
④俱东――同向东.
译: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躺下来望着天上的云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进着.
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
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珐劝,天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譬如,有人只顾欣赏自己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旁人的进步,如果读到这首诗,他大概会有一些感触吧?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经历介绍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