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些词语的故事,急知情、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铜臭、泰山(指岳父)、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选三个,乔迁、问津、推敲、点睛、下榻、斗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2:42:02
问一些词语的故事,急知情、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铜臭、泰山(指岳父)、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选三个,乔迁、问津、推敲、点睛、下榻、斗胆
问一些词语的故事,急
知情、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铜臭、泰山(指岳父)、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选三个,
乔迁、问津、推敲、点睛、下榻、斗胆、狼藉、雷同、墨守、抱佛脚、莫须有、破天荒(选三个,
摆脱了!快
问一些词语的故事,急知情、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铜臭、泰山(指岳父)、替罪羊、一字师、三不知、东道主、安乐窝、一言堂(选三个,乔迁、问津、推敲、点睛、下榻、斗胆
1、三不知∶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了解,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2、替罪羊:“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世界各地都习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犹太新年过后第十天)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源自一个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在《新约》中又说,耶稣为救赎世人的罪恶,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作为“牺牲”(祭品)奉献天主,并嘱咐他的十二门徒,在他死后也照样去做.因为这是仿效古犹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时,往往杀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牺牲”,所以教会通常又称耶稣为赎罪羔羊.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载:“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从此以后,“替罪羊”作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词汇就流传开来.
3、东道主: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也可以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
春秋时晋秦合兵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说秦穆公,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事见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向老臣烛之武请教,设法解围.当夜,烛之武乘着天黑叫人用粗绳子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是两个大国,他们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怕是保不住了.但郑国灭亡了,对贵国也许并无一点好处.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咱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到头来得到好处的还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相应地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要是你能把郑国留下,让他作为你们东方道路的主人.你们使者来往经过郑国,万一缺少点什么,郑国一定供应,作好充分的安排,这有什么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奈,也只得退兵了.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
4、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出处: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故事: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5、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画龙点睛”的略语.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故事: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张僧繇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
6、破天荒: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故事: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唐朝年间,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中央一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举人.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这里的天荒是指荒而落后的地区.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有一个人上榜提名.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代,得知刘锐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