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练习题加答案要答案和题,急用,好的,我给50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0:21:5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练习题加答案要答案和题,急用,好的,我给5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练习题加答案
要答案和题,急用,好的,我给5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练习题加答案要答案和题,急用,好的,我给50分!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 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4. 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 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 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 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3、委而去之( )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 这 表判断 B. 征验 凭证 C. 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