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胸前的图案代表着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0:41:21
古代官服胸前的图案代表着什么?
古代官服胸前的图案代表着什么?
古代官服胸前的图案代表着什么?
据说从舜时开始,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按汉代大儒孔安国的说法,十二章就是十二种图案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藻(水草)、火、粉、米、黼(斧形)、黻( 形).天子之服十二种图案都全,诸侯之服用龙以下八种图案,卿用藻以下六种图案,大夫用藻火粉米四种图案,士用藻火两种图案.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十分分明.这些图案的意义,古人说法也不一致,估计和古代巫术有关.“日”、“月”、“星辰”代表天,“山”古人认为是登天之道,历代皇帝都要到泰山去封禅,因而这四种图案是皇帝独用的.“龙”是王权的象征,“华虫”近于凤,这两种图案按先秦古制是天子、三公诸侯才能用的,天子用升龙,三公诸侯只能用降龙.而平民穿衣,则不准有文饰,被称为白衣,所以后来称庶民为白丁.\x0d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x0d考补服之源头,可上溯至元代.在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所画人像即有着花卉图案者.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曾发现不少具有方补形式之元代织物,似可视为补服之滥觞.但至今尚未发现此类图案作为补服而用于官员服饰的实物证据,且此类方补多以花卉为图案,与后来作为官阶标志的动物图案大不相同.\x0d作为真正可表官位、明身份之补服,乃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除此之外,尚有皇帝作为赐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之赐补,为斗牛和飞鱼两种.自此,文武百官升堂办案,上殿面君,皆伴飞禽走兽于胸前身后,或可视为乃应验“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之谶语乎?而当时却绝无“人面兽心”之讥.似可表明中国古代“众生平等”、“六世轮回”等佛学理念之深入人心.\x0d就明清两代出土及传世的各式官补而言,其制作面料及方法大抵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明代早期之官补尺寸较大,制作精良;而后期因财政见绌,则工艺粗糙,质地拙劣.明代文官补服图案皆用双禽,比翼而飞,相应成趣;而武官则用单兽,或蹲或立,威风凛凛.时至清代,虽有“清承明制”之目,但又“参汉酌金”,对成制多有损益.就补服而论,区别亦十分明显.清代文武官员服制除将乌纱官帽换成顶戴花翎、官服大襟换成对襟之外,其补子图案亦有所更张.如文官图案只用单只立禽,形影相吊;而各品级所用动物亦略有区别.据《清会典事例·冠服通例》,满汉官员着补服始于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当时诸制草创,官员皆授武职.都堂、总兵官补服为麒麟,参将、游击为狮,千总为彪.入关后,逐渐与明制接轨,但亦小有调整.其定制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仍用单兽,茕茕孑立.其规定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未入流制视同九品.可视其为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间交流、碰撞,最终合二为一的典型过程.\x0d明清官员所用补服形状皆为方补.明代官服前片为大襟,故补服图案前后皆为整片.而与明代相较,清补图案尺寸小而简拙,虽亦前后成对,但前片乃对开,后片则仍为整片,略与明同.考其原因,乃满族先世乃倚渔猎为生,服装源于关外“胡服”,易于穿脱,便于行动也.而前片官补恰好位于清代官服之胸前,为解决纽扣解、系之劳,只能将前片一分为二.\x0d明清两代,受诰封之命妇(一般为官吏之母、妻)亦备有补服,主要穿着于庆典朝会或吉庆场合.其所用补服纹样与其子或夫之官品图案相同.而女补之尺寸却比男补略小,以示男尊女卑.另,凡武职官员之母、妻,其补服图案例不用兽而用禽,与同品文官补服图案同.乃象征女子以娴静为美,优雅为上,不需尚武而舞爪张牙也.\x0d中国传统社会素以等级森严为主要特点,但历朝历代总不乏试图逾越等级之辈.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虽规定甚详,但以下僭上、以贱充贵之事屡见不鲜.尤其是明代,创制伊始,补服图案曾多次更定,特别是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冒滥之事在所难免.逾制者多为武官,拥兵自重,朝廷往往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补与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绝无高品而着低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