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目尽欲黄昏 整首诗还有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9:40:57
高楼目尽欲黄昏 整首诗还有译文
高楼目尽欲黄昏 整首诗还有译文
高楼目尽欲黄昏 整首诗还有译文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川人(今江西杭州).
踏莎行
晏殊词《踏莎行·碧海无波》赏析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象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究竟如何理解,始终是一个谜.
这首《踏莎行》小令,照样不免是谜.但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的一则记载,对于理解这首词或可有所帮助.它说:“晏元献公为京兆尹,辟张先为通判.新纳侍儿,公甚属意.先字子野,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即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之词.其后王夫人浸不能容,公即出之.一日,子野至,公与之饮.子野作《碧牡丹》词,令营妓歌之,有云‘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公闻之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亟命于宅库中支钱若干,复取前所出侍儿.既来,夫人不复谁何也.”或许由于夫人的“不容”,或其它原因,晏殊有时也放出心爱的侍儿,而旋又悔之,所以会产生一些离愁别恨.这首词,或许就在这种情况中写成的.当然,事情也不宜看得太死,因为不能忽视当时的写词情况.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现在“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采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更类乎《鹊踏枝》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