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45:34
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
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
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讲话精神,指出了对待调查研究应有的态度以及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正确方法,对于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与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调查研究在研究目的、对象乃至方法上有差异,但同为调查研究,两者仍有很大共性,有着共通的规律.因此,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研究手段,社会研究方法的调查研究能为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提供很多借鉴与启示.\x0d 然而,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样的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人们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一些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但这些调查研究的成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在几千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或者依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更有甚者,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或者在调查中对被调查者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x0d 不科学的调查研究会干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对调查研究的知识体系具有某种基本的、但却是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既是动手做调查工作的前提,也是形成高质量研究报告的需要.\x0d 通常我们所指的调查研究,是指采用问卷填答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或活动.\x0d 一般认为,调查研究具有几个突出特征:首先,调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认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而不是像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那样,盲目地、零乱地、被动地去认识;其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问两种方法收集资料,或者说,它主要靠对被调查者的询问来收集资料,这是调查研究在所用工具或手段上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调查研究要求直接从具体的个人那里获取信息,即直接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一特征又将它与某些间接的、利用第二手资料的社会研究方式区别开来;最后,调查研究是一种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又包括资料的分析工作的整体,这正是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x0d 结合笔者多年来调查研究的经历,谈三点体会.\x0d 第一,科学设计方案,认真落实步骤.我国社会发展中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调查研究必须做到整体设计、科学论证、严格落实.在调研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总―分―总的操作步骤.第一个“总”指的是整体布局,要坚持全覆盖和深加工的统一,做到广和深的结合.在调研之初,应把调研对象的产生背景、现实影响、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将调研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关键环节、重点难点及外部环境都纳入可行性分析之中,综合评估调研产生的风险差序格局,为整个调研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分”强调的是实施过程中要针对研究对象的不同性质、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调查策略.比如对某类社会事件的调查,用典型个案法效果较好;对某个社会群体的背景调查,用结构性问卷效果较好;对群体心理和精神问题,用心理量表效果较好;对涉及意见和态度等主观倾向的调查,用座谈会和个别访谈效果较好,等等.即用最适合的方法实现高效率、保证高质量.最后的“总”,就是在第二步“分”的基础上,把获取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地提一些口号和呼吁,应当在把握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体现问题的特殊性,结合具体情况去谋划,尽可能出实招、求实效,制定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x0d 第二,转换角色身份,平等尊重他人.调查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尊重平等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我帮助你”性质的、猎奇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是书面上的承诺,还包括眼神、言语和肢体动作上的细节,它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尤其是对处于边缘地位人群的调查,更需如此.\x0d 比如,对“蚁族”群体的研究,通过预先的参与观察,我发现该群体的特征是: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的生活状态.高等教育的经历和现实的生活境况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因此,该群体对于被调查的可能反应是:逃避、拒绝、扯开话题、无意或故意撒谎,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是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拉近人际关系.我们是平等的双方,不能因为我是研究者,是社会主流,就做出“我们在帮助和关心你们”的姿态,更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被访者.\x0d 当然,我们不需要刻意地表态或者关照,而需要用一种“平常心”、将心比心地来对待被调查者,尽量做到“移情式理解”.这就是说,恰恰因为我们是研究者,理应知道研究者和被调查者的不同地位,因此才更应该主动去尽量打破这种不平衡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嘴里有两套话语体系,在不同的场合讲不同的话.只有用平等尊重的心态,他们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用真诚坦诚的态度,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只有这样,我们对研究对象才不会误判.\x0d 第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能力.在调研中,问题的外在和表层现象较易显露出来,因而容易认识把握,但对问题的深入揭示、深刻认识却需要运用理论工具,理论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看待同一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社会变迁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理论“代际更替”.每一代人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氛围和社会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剧烈的社会变迁年代(如战争或革命年代),儿女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世界观形成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很可能与其父辈差别很大.所以在调查研究中,需要关注目标群体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认识到“代际差异”,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一个国家大规模的“代际更替”会对整个社会的运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带来什么影响.\x0d 今年我们开展的全国40岁以下高校青年教师调查,就注意到研究对象的代际特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上世纪 70年代,有少部分出生于80年代前期.一方面,他们比老一辈学者具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系统的学术训练.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世界观形成的年代,听到的大多是“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在成长过程中,又面临升学、就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很多青年学者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该群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们追求更为实用的知识技能(如拥有多类资格能力证书),敢于展现自我,渴望自我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他们又关注自我,一切努力都围绕着是否有利于个人职称晋升和职务升迁,谋求“工具合理性”.他们不是老一辈那种理想的、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就会为后面深入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价值观的变迁奠定逻辑起点.\x0d 当前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应当紧扣国家和时代发展的脉搏,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