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否出身“贵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48:50
孔子是否出身“贵族”?
孔子是否出身“贵族”?
孔子是否出身“贵族”?
传统上,人们一致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但近年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孔子出身于平民阶层.不难理解,搞清楚孔子的出身,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根据记载,孔子有着显赫的家世,但至其祖、父时期,已是贵族的最低级——士.孔子继承其父的社会地位,属于士阶层. 关于孔子的出身,学界公认他属于“没落贵族”.但也有人根据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等记载,认为孔子的家庭出身是“平民”阶层.如史料中所记,年少时候的孔子的确生活贫困,而且为了生计也从事过一些体力劳动.但根据我们现代对一个人家庭出身的理解判定,主要应取决于其父、其祖父甚至上溯几代人的社会等级地位.既然如此,我们看孔子是否出身“贵族”,就有必要追溯他的家世背景.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宋国的始封之君是微子启.微子启是殷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周灭商以后,微子启以殷之继承人的身份被封为宋,以继承商王朝的“绝世”.微子启去世以后,其弟微仲继位,所以,微仲应该就是传说中可查的孔子远祖.从微仲三传至宋缗公.缗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缗公死时并没有按照当时已经盛行的父子相传的制度将君位传给长子弗父何,而是仍依循商代的兄终弟及制度,传位于其弟熙,是为炀公.鲋祀对此不满,于是就杀了炀公,欲让其兄弗父何继位,但弗父何推辞不受而让位于弟鲋祀.鲋祀继位,是为厉公.弗父何则因让国之举获得时人的称颂,声誉大张,“世为宋大夫”.弗父何即为孔子十世祖.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是孔子先祖中又一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他曾连续辅佐宋国三公,即戴公、武公、宣公,在此期间,正考父皆居上卿之位.但正考父并不因此骄傲奢侈,反而更加地谦恭俭朴.他曾在家庙的鼎上作铭文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史记·孔子世家》)他每逢接受任命、提升职位时,都是愈发地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都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然而谁也不会侮慢他.他用这鼎煮饘和粥,聊以充饥而已.同时,正考父在文献整理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据传《诗经》中的《商颂》,就是经他和周太师校订的.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说:“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嘉,即为孔子的六世祖.因为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已经超出五代,而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五服之制,五世之后,血缘关系渐疏,故分出别为一族,另立氏号.故自孔父嘉,后世子孙皆以孔为氏.孔父嘉在宋穆公时任大司马,后又受命辅佐殇公,但他的命运不像其父那样顺达.当时,宋国的太宰华父督心怀政治野心,发动宫廷政变,在弑杀国君殇公的同时,也杀掉了孔父嘉.孔父嘉死后,后代畏于华氏之逼,遂逃奔到临近的鲁国.关于孔氏奔鲁,史书记载不同,一种说法认为孔父嘉死后,即失卿位,其子木金父便奔鲁避难;另一种说法是到了孔父嘉死后,卿位尚存,但华氏不容孔氏,处处排挤压迫孔氏,后来到了曾孙孔防叔之时,因不愿长期忍受华氏的排压而奔鲁.两种观点,或以后说为是.孔氏自防叔奔鲁后,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先世遂由贵族公卿之家下降为士族之家.孔防叔即为孔子的曾祖父.上溯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确有个显赫的家世背景,虽然这一家世是逐渐“没落”的.也正因为如此,孔子在十七岁的时候,鲁大夫孟釐子曾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儿子要向其学礼,并说:“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史记·孔子世家》)但是,根据我们现代人对一个人出身等级的判定,主要是依其祖、父辈来确定的.所以,孔子的远祖虽然地位显赫、身份尊贵,但毕竟已距孔子太远,而且古代实行五服之制,五服之外,等级已大有不同,何况后来的孔子呢!那么,孔子祖、父辈的社会地位又怎样呢?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即是孔子的父亲,伯夏是孔子的祖父.如前所述,孔氏自防叔起,已下降为士,虽然关于伯夏史书记载不详,但其身份必定依从防叔为士,叔梁纥是一名武士,武力绝伦,以勇见称.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在以晋国为首的几个诸侯国攻打偪阳的战役中,偪阳人打开城门诱攻者入城,紧接着又放下悬门欲将攻者围困在里面逐一消灭.参加此战的叔梁纥见状,便用手托起悬门,使进入城内的队伍得以退出,避免了损失.据记载,鲁襄公十七年,叔梁纥还立过一次战功,但叔梁纥并未因此加官进爵,终其一生仅为一个“武士”身份和一个陬邑大夫的低级官职而已.可见,虽然也曾凭着自己的努力取得过战功,但是孔子的祖、父两辈都未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其社会等级仍为“士”.既然如此,根据当时的宗法制度,孔子的出身就是“士”.那么,在西周、春秋之时,“士”是怎样的一个阶层?其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呢?顾颉刚先生曾考察周代之“士”说: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谓之君子与都君子者,犹曰国士,所以表示其贵族之身分,为当时一般人所仰望者也.(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顾先生所说“士为低级之贵族”,应是正确的论断.《孟子·万章下》记孟子答北宫錡问周室班爵之制曰:“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礼记·王制》也记:“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外,《孟子·万章下》也记载了大夫与士之间在禄之制上存在的差异:“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由以上所记来看,我们可以确定,在西周时期,“士”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集团,其地位介于大夫和庶人之间.通过以上我们对孔子先祖的追溯,以及对“士”在西周、春秋时期阶级归属的简单考察,孔子的出身无疑应是贵族阶层,虽然这一阶层处于当时贵族阶层的最底层.同时,这一结论我们也可以从孔子本人的一些行为事迹中得到印证.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儿时的孔子,喜欢和小伙伴们摆上俎、豆等礼器,模仿大人们演习礼仪之类的游戏.这虽然是小孩子的游戏之举,但学习礼、演习礼,在春秋时期是作为一个士族子弟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礼记·王制》有言:“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年幼的孔子,家道中落,无法通过正常的学校教育获得这种士族必修课的学习,但应该说他的家庭出身,让他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士”的角色,并主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与其身份所相应的社会能力.从此一点来看,孔子应该从很小就确认自己是属于“士”这一贵族阶层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母亲去世不久,孔子还在服丧期间,正好碰到鲁国的执政卿季氏宴请士,孔子听说后赶紧前往.但到了季氏门前,却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阻拦,阳虎不无嘲笑地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阳虎的这一态度显然是对孔子“士”的贵族身份不以为然,可以想见,这让乘兴而来的孔子颇受打击.孔子母亲颜氏是在孔子十七岁以前去世的.母亲去世后,孔子想以礼合葬其父母,但由于父亲去世时,孔子尚年幼,故不知道父亲的墓葬在哪.于是孔子先将母亲的棺椁“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邹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孔子先是将母亲浅葬于五父之衢,后问清楚父亲埋葬之处,才将父母合葬.从孔子的这一举动来看,当时的孔子虽然年少,但做事已经很谨慎、很守礼了,以至到十七岁时,鲁大夫孟釐子临终交代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要拜孔子为师学习礼.孔子如此知礼、懂礼,但他不顾丧服在身就兴冲冲地去参加季氏“飨士”的宴请,可见,在他的观念里,自己的身份就是“士”.综观以上,孔子出身于贵族阶级的最低一层——士阶层,他虽然有着贵族的血统,有着贵族身份的担当,可由于家境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孔子实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已经很难与其贵族身份相符.不仅如此,在春秋、战国之际日益动荡混乱的社会局势下,传统的封建秩序逐渐解体,社会阶级之间的流动与变化加剧,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士阶层的不断扩大.这种扩大,一方面来自上层贵族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来自于下层庶民的上升,而后者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到了春秋末叶,士庶的界限就已经很难截然划分了,所以,在《管子》、《榖梁传》等典籍中有关于士、农、工、商为古之“四民”的记载.这一划分,更是混淆了人们对孔子的出身的理解. (陈霞: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