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9:02:53

李白,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李白,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李白,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
1、李白
  我国文学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伟大的传统在唐诗中都发展到新的高度.李白的诗歌在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到了战国时代,屈原吸取前代文学和文化的成就,在现实斗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诗篇,以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采的形式,“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为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和他同时的庄子在哲理散文中创造了许多幻想奇丽的寓言,也对浪漫主义传统有重要贡献.从两汉到唐初,浪漫主义传统在民间和进步文人创作中不断发展着,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木兰词》等等作品,曹植、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浪漫主义传统有所丰富.到盛唐时代更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高潮.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李白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也有杰出的贡献.他继承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诗歌革新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在《古风》第一首中,回顾了整个诗歌发展的历史,指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并以自豪的精神肯定了唐诗力挽颓风,恢复风雅传统的正确道路.在《古风》第三十五首中,又批评了当时残余的讲求模拟雕琢、忽视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诗风:“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在创作实践上,他也和陈子昂有相似之处,多写古体,少写律诗,但他在学习乐府民歌以及大力开拓七言诗上,成就却远远超过陈子昂.他这些努力对诗歌革新任务的完成起了巨大作用.李阳冰在他死后为他编的诗集《草堂集》序中说:“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以尽.”这是对他革新诗歌功绩的正确评价.
  李白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他的诗名在当代已广泛传扬,到贞元时期,他的没有定卷的诗集已“家家有之”.中唐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收经验,以创造自己的横放杰出的诗风.李贺浪漫主义的诗风更显然是受过他更多启发的.宋代诗人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诗人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也莫不从他的诗中吸收营养.此外,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也受过他的影响.他那些“戏万乘若僚友”的事迹传说,被写入戏曲小说,流传民间,更表现酷爱自由的人民对他的热爱.
  2、杜甫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自《诗经》、汉魏乐府以来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并使之更为高超更为成熟.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创作旧习,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 “即事名篇” .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再拟赋古题.”这是说,在他们眼中,近代诗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才是纪实名篇,年轻时他们就不再写乐府古题了,而是自创名篇.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再拟赋古题.”这是说,在他们眼中,近代诗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才是纪实名篇,年轻时他们就不再写乐府古题了,而是自创名篇.中唐诗坛的新乐府创作风气,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而出的.
  杜甫诗歌中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杜甫影响,从杜诗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由于有好的优秀的人格所造成的,所谓“工夫在诗外”,这就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示子谵》)的偏差,陆游后代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在燕京坐牢三年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
  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泽被后人甚为深广.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白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唐诗创作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是说杜甫能够自作新词,吸收口语和白话来写作,形成了新的境界.后来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都是受杜甫影响.另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锤炼字句、“字字不闲” 的创作精神,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 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有直接的启迪.
  3、李白与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
  古云:"仙近于天,圣近于地."
  李白的浪漫诗风与杜甫迥然不同.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关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之间的比较,在历史上,已经多如牛毛.百家意见各有特色,而且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李白与杜甫,我也有一点见解,在这里就作一个简单的探讨.李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一生好人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家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满两年,便因得罪权贵,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李白的豪饮、剑术和球技,可谓德才兼备、文武两长.李白,身为一唐代的诗界巨人,被后世推崇为诗仙,已经可见他的才华横溢.所写的诗篇也充分的表达了他的豪迈性格.
  杜甫的诗风格迥异,杜甫的创作没有李白那么奔放,相反杜甫的诗很大的程度上是按照前人的经验,严格遵照各种格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象李白那样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
  杜甫对于作诗是一种严谨的态度,这也是因为他终生潦倒,颠沛流离.经常为生计而奔波于权贵府邸,靠着自己做的诗词歌赋来换取一些钱财,我理解为只有结构严谨才能博取赏识的缘故.杜甫的处境是非常可悲的,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
  杜甫的抱负可以从他前期作品可以看出.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才华可以说不下于李白,甚至比李白更为卓越,但是杜甫的评价为什么没有李白高,大概也是因为他过于严谨的态度而丧失了奔放的风格.如果杜甫一开始就象李白那样冠盖满京华的话,那么杜甫的风格也许会完全不同.因为杜甫年少就与李白相逢,从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李白的推崇.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之所以能够为后人敬仰,很大的程度他的诗是结合了前人的经验,为晚唐以后诗人的创作风格奠定了一个基础,他写的诗成了一种学习的资料.也就是后人模仿他的风格以及对文字的锤炼方法来发展风格.下面是资料(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从以上一段文字来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关键在于他作诗态度的严谨,而这也是因为他要靠这些诗来受赏识,以此来养家糊口,文字锤炼极尽所能,对仗工整竭尽全力,所以前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间接地造福了后人.
  当然杜甫因为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屈从一些权贵,写一些违心之作,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诗人同样在与权贵交往中愤恨这些不知黎民疾苦的蛀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
  这里就肯定有人会提出既然杜甫那么高尚不应该屈从权贵,说他有媚态,自然有人会断章取义拿来批判.
  我说的是诗人的人格高尚是不容置疑的.诗人历尽千辛得以摆脱窘境,被任为左拾遗,这也是诗人第一次在中央为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试想诗人一生贫苦好不容易刚得到圣上赏识,却因为援救好友差点触怒圣上而遭杀身之祸.我个人理解可以说从此时开始诗人开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诗人放着手中的荣华不享却仗义执言遭贬斥,而且这是诗人刚刚开始摆脱贫困.所以诗人的人格是异常高尚的.
  说到这里不由再提一下李白,说李白的诗是充满激情,充满艺术性,充满观赏性,那么杜甫的诗是忧国忧民,充满爱国的思想.
  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讲杜甫诗篇的工整,杜甫的韵律其实不是极具有观赏性.至少这只局限于古文专家的眼里,当然更多的人对杜甫的诗不是从格式方面来观赏的.杜甫的诗除却以上因素真正打动人的是他的精神,忧国忧民的精神.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这里想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整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初闻的激动,到放歌纵酒庆祝,正是诗人有那种爱国之情,才会喜极而泣,乐极放歌纵酒.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是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国家的动荡.诗人后半生更是凄苦,原本的忧虑重新涌上心头,在诗人后期作品中可见一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对诗人一生的写照,经常漂泊寄人篱下,悲从中来.诗人的境遇令人同情,感怀身世黯然泪下.
  前面那么多文字的叙述,最主要的目的是说明诗人的一生坎坷贫苦,对于诗人的诗作欣赏这是一个方面.诗人一生屡逢磨难还能写出如此文章,首先我们应该予以敬仰.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到了晚年潦倒时的诗作更是登峰造极.对于诗人应该崇敬,对于诗人的境界只能叹为观止.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没有因为境遇而改变,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大起大落不影响他对于自己的要求.这是儒家学者,这是儒家文化下的学者.
  如果前期作者形成风格是为了受到赏识,那后期作品的超越就是一种风格的坚持.一种不屈不挠的坚持,坚持一贯的严谨,坚持一贯的作风,坚持总结前人经验发展新的风格,坚持试图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