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介绍万壑松风图 写成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1:58:45
李唐的介绍万壑松风图 写成论文
李唐的介绍
万壑松风图 写成论文
李唐的介绍万壑松风图 写成论文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名称】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类别】中国画
【作者】李唐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画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隶书款.宣和甲辰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时年已七十岁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本幅上钤有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线垂下,几折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汉字进入画面的开始,而从广义上讲,则是中国书法进入绘画领域的前奏,从此演绎出一幕幕书与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历史.宋代的落款,不过是姓名或加上画题、年号、时节等.元代画坛渐以文人为主角,于是开始题诗,或记文于画上,让观者明白画家作画的意图,生发联想.但题款在画中尚居次席.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讲究书写的技巧,或觉画不足而以字补之,或画之前预留空白以题长款,有时书法的表现似乎更强于画.总之,书与画开始平分秋色,融为一体,画家兼善书法和诗文,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几可视为画史上南北宋之间的承先吞后人物.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往后的南宋画院名画家,如马远、夏圭,其山石的描写,直可视为系出于李唐了.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于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唐,1066年生,1150年逝世,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高宗南渡,李唐亦流亡至临安,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名称】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
全部展开
【名称】宋李唐万壑松风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
画面绘长松深壑,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画家虽采用北宋山水作品的全景式构图,便取景的视点已拉得较近,用质实坚重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方峻峭硬,加之用墨浓重,很好地表现出山水的壮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震撼。画上署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隶书款。宣和甲辰为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李唐时年已七十岁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本幅上钤有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明初“典礼纪察司印”半印、清初梁清标及清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山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份的压迫感。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有一线垂下,几折而,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在图的左上石柱形的远山中书:“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该图与《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作宋画之三大精品,图上都署有作者的名款。宋以前的画几乎都无款。北宋初,开始在画上落款,但尚不普遍。这三幅画可谓开风气之先。但细观其落款,却也意味深长:《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之小,不细观无以辨认;《溪山行旅图》则仅书“范宽”两字于草叶间,900年后才被研究员用放大镜发现;而《万壑松风图》则将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汉字进入画面的开始,而从广义上讲,则是中国书法进入绘画领域的前奏,从此演绎出一幕幕书与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历史。宋代的落款,不过是姓名或加上画题、年号、时节等。元代画坛渐以文人为主角,于是开始题诗,或记文于画上,让观者明白画家作画的意图,生发联想。但题款在画中尚居次席。而到了明、清,似乎更讲究书写的技巧,或觉画不足而以字补之,或画之前预留空白以题长款,有时书法的表现似乎更强于画。总之,书与画开始平分秋色,融为一体,画家兼善书法和诗文,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由于李唐身历两宋画院,个人的成就,影响力所及,几可视为画史上南北宋之间的承先吞后人物。像本幅画中磅礴的气势,可谓承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往后的南宋画院名画家,如马远、夏圭,其山石的描写,直可视为系出于李唐了。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于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收起
宋朝的画家。
《万壑松风图》说明: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124年),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
全部展开
《万壑松风图》说明: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124年),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尽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
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啊。
李唐善山水、人物,兼工画牛,笔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变局性关键人物。
李唐山水画风,除沿袭北宋范宽之娶浓墨重笔外,又远承唐李思训之青绿重彩技法,两相融揉,发展出以水墨为主青绿相辅的小青绿法,借复古以创新,师古又不泥古,此种综合性的风格,可谓“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使李唐俨然成为一代大师。
此图画法与《江山小景画卷》最为接近。但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墨色涩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灵气,山石虬劲丰实,笔意不凡,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远山空灵峻丽,似有升腾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别有一番雄奇秀丽之境界,气魄壮丽,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李唐的山水画初法李思训,“其后变化,愈觉清新,多喜作长图大障”,这幅《万壑松风图》就属于“长图大障”一类的作品。它是用三拼绢绘成,纵188.7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画中一座尖耸的远峰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的隶书落款,如果按时间推算,作品完成于公元1124年,时在南渡之前。此图历经宋内府、贾似道、明内府、以及梁清标等有序递藏,文字著录见于《石渠宝笈》三编,收藏印有“乾卦”(半印)、“悦生”(瓢印)、“司印”(半印)、梁清标收藏印以及嘉庆印玺等。
《万壑松风图》,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耸峙,险峻巍峨。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多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李唐正处于向南宋过渡的转折时期,他的山水画,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对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深。此作在用笔上很有力度,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山石用大斧劈皴,稍加渲染,画面下部近景处的岩石用“短条子”层层积累,既峭硬又干脆,明显脱胎于范宽,但又有所变化,点皴结合,兼收并蓄。皴法变化多端,雨点、马牙、豆瓣兼有,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小斧劈皴,使山体质感很强。在下端树根外露的坡石间,长钉皴、刮铁皴、钉头皴在随意挥洒之间安排得恰到好处。难怪元四家之一的吴镇说:“南渡画院中人固多,而惟李晞古为佳。”原因就是李唐“体格俱备”,这个评价从这件作品的线条与皴法中就可以得到佐证。画中远峰用笔和晕染不像近景稠密厚重,整体上趋于含混,这是远山的自然效果,它使画面显得更加悠远凝重,开阔深邃。
在用墨上,整幅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北宋山水画“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墨色虽然深重但在感觉上却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统一和谐中显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韵味。几株松树是作品的核心,树干用中锋勾出,背部的松鳞刻画得细腻传神,松针使用细笔,笔笔挺拔利落,树叶用大面积的浓墨渲染,又破以淡墨,使人感觉满目苍绿,郁郁葱葱,又有各种姿态的小枝穿插其间,不仅避免了大块墨色容易造成的压抑与沉重,而且使整个松林平添了一种有风吹过的动感。
山腰间缭绕的白云似乎在轻轻飘动,两挂山泉飞流而下,这是颇具匠心的营构,它为这幅巨制山水画增添了灵动之气,避免了因为画面丰满而造成的窒息。表现泉水的技法突破了前人鱼鳞式的程式,全部用线条完成,笔力既迅捷老练又灵动活泼,有一种错落动荡之感。贺天健曾说过:“我们可以想见,李唐画《万壑松风图》的主峰,在运笔时画纸是要上下左右的不断移动方向”。细细体味,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在这种状况下控制用笔,调整全局,完成这样的巨作,李唐的造诣功力可觑一斑。
收起
这个比较权威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2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