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按顺序排节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1:31:04
农历按顺序排节日
农历按顺序排节日
农历按顺序排节日
农历节日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三天,民间欢乐持续半月.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但在这之前的几天内,节日的欢乐气氛就已笼罩了千家万户.一般人家都忙着做馒头,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扫庭院,置办新衣,以示辞旧迎新;买鱼买肉,象征年年有余;农家多有磨浆做豆腐者,借谐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旧时,穷苦百姓多在此时出走躲债,俗称“藏年”,有“过年如过关”之说.
此日凌晨即鸣放鞭炮,家家尽可能用三生菜(鸡鱼肉)祭天地神灵,迎接财神、喜神,以取“生财”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饺,饺子多为素馅.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吃饺子时,水饺里多包上糖、花生、铜钱、红枣、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气.黎明后,晚辈开始向长辈拜年祝福,旧时要行跪拜礼,现在一般只问好,长辈备糖果相赠,并付给幼童“压岁钱”,望幼儿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恙.同时邻里之间还要相互串门拜年,主人皆以烟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来,机关团体开始盛行“团拜”.拜年活动经久不衰.
初一这天忌讳很多,一天不扫地,不打水,不动针线剪刀,饭食不烧、不烙,忌吃荤,意取吉利.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都要带一些礼物,顺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亲朋之间相互宴请,恭贺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马日”,此日一天不烧不烙,普遍是中午饭多为水饺.这天也叫“破五”,从这天起人们开始各项营生,商店多在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旧时境内居民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时,一边吃一边用筷子或细楮棒(捣)墙角旮旯,同时念道“楮棒,楮棒,十个老鼠九个瞎,脑子成豆腐渣”.据说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要求清除鼠害的强烈愿望.现在人们多已不过此节.
元宵节
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故又称“灯节”.一般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区主要街道张灯三个晚上.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治百病,故人们往往端着灯相互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灯节期间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届时顷城出动,观灯者人流如海.伴随观灯,还有形式各异的诸般杂耍:扭秧歌、舞龙灯、跑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间叫作“扮玩”,又叫“闹元宵”.近年来的元宵灯会盛况空前,除了展出传统的宫灯、纸灯外,扎制的各种机械化、自动化彩灯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为昔日所不及.
元宵节这天,城乡人民有食“元宵”的习惯,即以糯米面为衣,以糖、青红丝等做馅制成,状若圆球,寓意全家团圆.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谚语.旧时农村多有户户打“五谷囤”之俗,一般是于这一天的早晨,由当家人来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撒成一圆圈,名曰囤,中间再放少许五谷即成,以祈丰年.这天采煤工人不下井,相邀畅饮于山野.建国后,此俗已废,现在比较盛行的是炒蝎豆,据说吃了蝎豆,一年不被蝎子蜇.蝎豆一般用黄豆炒制,有的蝎豆还粘上糖面,有的在盐水中泡过,香脆可口.还有把面萁子和蝎豆一块炒.此外,现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豆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这天禁火、冷食.历史记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时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郊游的好日子,旧俗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现已少见.新中国成立后,扫墓是清明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民间多有上祖坟,给祖坟添土的风俗.机关、学校等团体多在这一天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清明这天人们有吃煮鸡蛋的习惯,据说清明吃鸡蛋眼睛亮.博山农家在清明这天还要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的辛劳,谓之“饭牛”,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日一碗饭”之谚,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户户食粽子,门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儿手足配五色线,叫拴命线,颈挂长命锁,取意“长命”,手心、脚心、头顶心抹上雄黄,以避病患.妇女、儿童多胸带香荷包,系用花布缝制,内装多种中草药,带在身上,据说可以驱瘟避邪.此俗今已渐废,唯食粽子之风尚存.
雨 节
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的说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旧时这天一般举行祈雨仪式,现多已不过此节.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农村多在当日用新麦磨面包饺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谢苍天赐福取得夏季丰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则是意在让祖先看到后人的劳动成果和“尝鲜”.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又叫晒衣节.过去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和书籍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东西不生虫.此日群众还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传说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夏 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多吃凉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日,又称“七夕”,传说该日晚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旧时多有少女深夜设香案向织女乞巧之俗,现基本废除.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叫“鬼节”.旧时当地有“请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时拔五谷(高粱、谷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为一束放于堂前,祭毕将“家前”送走,置五谷于大门上,寓意祈求丰年.淄川则寓以五谷为马,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现今“拔五谷”之风已废,但祭祖尚存.
天医节
农历八月初一日,祀黄帝、歧伯.旧时民间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民国26年续修的《博山县志》载:“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谓去风热、益清明.又,濡墨点小儿腹,谓可去腹疾”.现在此俗已废.
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圆,归宁的妇女必须回婆家过节,故又称“团圆节”,是民间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节前亲友就相互赠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旧时“追节”(指自定婚后男方按节馈送礼物与女方)习俗的演变.民国《淄川县志》有“八月望日中秋节,……婚姻家馈瓜饼为应时物”的记载.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朋之间所送的礼品日趋丰盛,品种增多.旧时,仲秋之夜,人们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在庭院中对月设香案,摆供品,称“祭月”,拜后分食,合家欢宴赏月,谓之“圆月”,以示全家团圆.现在家庭多备酒宴欢度.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视九为阳数,故叫重阳.旧时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饮酒或赏菊赋诗,民间多举办庙会,此日民间还有“追节”赠糕的习俗.民国《淄川县志》载“重阳日,登高饮酒,作枣糕相馈送”.近年来,野外登高、赶庙会渐兴.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日,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多供以秋季丰收之物,意在报告祖先全面收成完毕.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坟祭祖以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冬 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日群众多食水饺,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据说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取“饺儿”谐音“胶耳”.
腊八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间多用米、豆、枣、花生煮“腊八粥”食,据说吃了能增福.近年来又兴腌“腊八蒜”,即把蒜浸于食醋中腌制,是春节吃水饺的佐料,此时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辞 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俗称“过小年”,传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称“辞灶”.农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给灶君喂马,好让灶君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灶君像前供杂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少说是非话,多带五谷粮”.供罢即将灶君像撕下,与纸钱、谷草一起烧掉,意味着送灶君上天了.至春节方重新贴灶君像.淄川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为休咎,此为古代镜听之遗,《聊斋志异》中有详细记载.现在此风已止,唯吃杂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置备年货.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又称“岁除”,有除旧布新之意.旧时这一天有大门贴“门神”,中堂挂“财神”之俗,现多是家家贴春联,户户挂年画,剪贴红窗花.傍晚各家都举行祭祖仪式,请“家前”回家过年,而后送“家前”于门外焚香烧纸,返回时须将拦门棍置于门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户户布灯于院中,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现在多是挂电灯.全家一起包水饺,吃团圆饭,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除夕零点,家家鸣放鞭炮,辞旧岁,迎新春.近年来,除夕之夜更是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响彻天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给家家带来了欢歌笑语,全家团坐,倾壶欢饮,喜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