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上的事件要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最好能有它的简介(比如背景,原因,影响什么的),要所有的,影响不管有多坏都要,标注好日期,我会加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7:48:14
苏联史上的事件要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最好能有它的简介(比如背景,原因,影响什么的),要所有的,影响不管有多坏都要,标注好日期,我会加分的,
苏联史上的事件
要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最好能有它的简介(比如背景,原因,影响什么的),要所有的,影响不管有多坏都要,标注好日期,我会加分的,
苏联史上的事件要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最好能有它的简介(比如背景,原因,影响什么的),要所有的,影响不管有多坏都要,标注好日期,我会加分的,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成立之前发生的,所以我就不写了.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
斯大林改革:农业集体化、大规模工业化、“斯大林主义”、大清洗(百科上有).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Crimea Conference).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经典的转折之战,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1945年5月2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苏联对日宣战: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具体看百科).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次年,外蒙古独立.
赫鲁晓夫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日益暴露;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 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结果 收效甚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内容
(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3)经济上搞私有化(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
冷战: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开始标志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1991年7月1日解散.
两极格局: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形成标志 两大军事集团(或“华约”)的成立. 结束标志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美苏争霸: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强一些;第二阶段,苏联出兵阿富汗,苏联强一点;第三阶段,美国提出星球大战,美国强大,苏联没落.
(注: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主要内容,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份,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虽然此次政变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并且戈尔巴乔夫恢复权力,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