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悬赏)2011年黄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压轴题,如图,在△ABC中,∠ACB= ,AC=BC=2,M是边AC的中点,CH⊥BM于H. 若D是边AB上的点,且使△AHD为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附:这是原题的最后一小问,答案为2√1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2:54:18
(高悬赏)2011年黄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压轴题,如图,在△ABC中,∠ACB= ,AC=BC=2,M是边AC的中点,CH⊥BM于H. 若D是边AB上的点,且使△AHD为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附:这是原题的最后一小问,答案为2√10/
(高悬赏)2011年黄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压轴题,
如图,在△ABC中,∠ACB= ,AC=BC=2,M是边AC的中点,CH⊥BM于H. 若D是边AB上的点,且使△AHD为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附:这是原题的最后一小问,答案为2√10/5或8√2/2或√2/2,求具体过程,分三种情况讨论,每种情况说清楚,可能的情况写出具体过程,不可能的写出具体理由,最后与答案核对.另外,不知道前两问得到的条件有没有用(这一问里不需再证明下列条件,用到处写明即可):AM=MC=1,MB=√5,∠MCH=∠MBC,sin∠MCH=√5/5,△AMH相似于△BMA(各点一一对应).过程具体准确,速度快者送上这50分.
(高悬赏)2011年黄浦区初三数学二模压轴题,如图,在△ABC中,∠ACB= ,AC=BC=2,M是边AC的中点,CH⊥BM于H. 若D是边AB上的点,且使△AHD为等腰三角形,求AD的长. 附:这是原题的最后一小问,答案为2√10/
首先声明以下几点有用信息:
1、MH :HB = 1 :4(这一点可由Rt△MCB中的相似关系不难得到) .
2、再利用勾股定理得MH=1/√5 ,以下方便起见,记MH为一个单位长度a ,故MB = 5a
3、∠AHM=45° (这一点套用了第二题结论,可以看出∠AHM=∠BAC,这点不过多解释了)这点非常有用!
4、过A做AZ⊥BM于点Z(则Z在BM延长线上).利用信息3知△AZH为等腰Rt△.
5、由于AZ // CH 且 M为AC中点,则M也为ZH中点,故ZH=2a=ZA,AH=2√2 a ,ZB=ZM+MB=6a
接下来是3种情况:
1、最简单的一种:AD=AH=2√2 a=2√10 / 5
2、AD=DH:
连接ZD,发现△ZAD与△ZHD全等(S.S.S全等)故ZD为∠AZB角平分线
故AD :DB = AZ :ZB = 2a :6a = 1 :3
又AB=√2 AB = 2√2 ,故 AD= AB/ 4 = √2/2
3、AH=HD:
过M作MX⊥AB于X,过H作HY⊥AB于Y
由MX // HY 得:HY :MX = HB :MB = 4a :5a = 4 :5
在等腰Rt△AXM中,AM=1,故MX = √2 / 2 ,故HY = 2 √2 / 5
又AH = 2√2 a = 2√2 / √5 ,发现Rt△AYH又是1:2:√5 的结构(你还是用勾股定理直接一步写上去就可以了),故AY=2 HY = 4 √2 / 5
在等腰△AHD中,HY为底边AD中线,故AY=YD,故AD= 2 AY = 8 √2 / 5
(这一种情况的答案你分母打错了)
补充几点:
1、这样做我觉得比较简单
2、我已经不记得初中考纲有没有角平分线定理了,不会的话去查一下,平面几何基本定理还是很重要的,用起来很爽
3、作为大学生,我可能过程没当年初三写得那么详细了,不过希望你能看明白
4、我把一些有用的信息先拎出来了,你写证明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格式写,或者你就按步就班地把有用信息放到所对应的三种情况里去证明,逻辑上后者更清晰,但整体把握上前者更有层次,看你适应哪种了.保险起见你还是用前者吧,因为我不记得当年的评分标准了,也许你用后者写会扣分,没办法,你得应试.
5、作为当年的闸北考生,在此祝你中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