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中的最后两句为何让人觉得感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4:59:02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中的最后两句为何让人觉得感人?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中的最后两句为何让人觉得感人?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中的最后两句为何让人觉得感人?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魏先生是做官的人,官人自有官人的“归”法——多半应是封妻荫子、“衣锦荣归”;拿刮来的地皮大起宅院,广置田产;挟“浩荡”之“皇恩”吆五喝六,横行乡里.难得他魏先生是个好官、清官,志趣竟与别个官人迥然不同——他盼望的是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这是第一大好处.小令篇幅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铺陈.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只写“儿女团?”,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已尽言了.读到此句,我们仿佛看见:当缀着星光的夜幔笼罩住四野的时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们团团围在他身边,闹着嚷着要他讲故事;而魏太太则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针线活儿;灶膛中燃烧着的松枝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火舌舔着陶壶,壶嘴里喷出一缕缕茶香……不,壶嘴里喷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温暖与馨逸(如果你是安贫乐道的贤者,还可看到壶嘴里喷出了以清苦为甘甜的君子之尚)!东方的中国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西方的英国人说:“East and west,Home is the best!”(东也好,西也好,还是家里最最好)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此理可是不分国籍、世界“大同”的.一语传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摇曳,这又是一大好处. 表达爱意的方法很多,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比较起来,中国古代的文化人似乎更喜欢含蓄.尽管闺房之私有甚于画眉者,但他们通常只悄悄说,不大肯形诸文字,于是,凡编入文集、向世人公开的“两地书”,每每不即不离地在题外盘旋.对此,太太们都习惯了.她们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教义,她们有足够的敏感从温婉中捕捉到火辣.故而笔者敢于断言:魏太太收到这首小词一定十分欣慰.要知道,她家魏先生的心思不在“何时开得公司了,靓女团?夜桑拿”,而在“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啊!他记着她的生日呢!念着她和孩子们呢!盼着早日回家团圆,永远不再和她分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