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主要介绍庞统丧命落凤坡这一情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7:50:01
讲《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主要介绍庞统丧命落凤坡这一情节)
讲《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主要介绍庞统丧命落凤坡这一情节)
讲《三国演义》中的庞统(主要介绍庞统丧命落凤坡这一情节)
(一)难得的奇才?
庞统形象的审美意趣,首先源于其性格中奇的特征.奇者:一曰罕见,二曰杰出、超凡.本文称庞统为奇才,二者兼而有之.庞统的奇才大智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大名,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久闻芳名,孔明深服其智;鲁肃称其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然而却遭遇坎坷.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或遭孙权冷落,或受刘备屈待;甚而公瑾屡用其谋,竟未授其职;为东吴建奇功,却不被吴主所认可.庞统之屈可谓奇也.正是庞统之奇才被屈待构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趣.?
1.名士交口赞奇才?
称庞统为奇才,首先在于庞统颇得当时天下名士贤才的赞赏,盛名布于海内.刘备为躲避蔡氏兄妹所谋杀身之祸,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见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73年12月第3版308页)小说作者在此通过著名隐士司马德操之口将庞统作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刘备.庞统不仅享誉襄,而且名播江东.据小说介绍,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鲁肃因深知庞统之大智奇才,在刚继任督都之职时,就向孙权举荐了庞统.肃称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关于孙吴;往日公谨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同上488页)可见,庞统之奇才大略深得当时天下名士赞赏推崇.孙权以貌相人,以偏爱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称赞关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同上489页)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统答曰:“此某平生之素志.”(同上)
可见统之见解高远,枢机超凡.倘孙、刘长期联盟,同力破曹,便会无往而不胜.可惜孙刘两方众多文臣武将持此见解者仅鲁肃、庞统、孔明等寥寥数人.甚至连被称为世之枭雄的刘备也能认识到孙刘联明的极端重要性.否则,岂有夷陵之败?乃至孙刘两大集团最终被魏方所灭?象庞统这样才智过人,机谋深远之士也被孙权所冷待,只能证明孙权也是一个目不识珠之辈.三国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之争.在小说中作者对庞统之才极为赏识推崇,对其才智被埋没,被屈待深感惋惜.?
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同上490页)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当孔明从东吴回,问及庞统时,刘备称统“近治耒阳县,好酒废事.”孔明闻言笑道:“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学,胜亮十倍.”并指出:“大贤若处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视事.”(同上)刘备方根据张飞、孙乾考察的情况和鲁肃、孔明的举荐,纠正屈待大才的过失,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选方略.小说在描写庞统曹冷遇被屈待的情节时,充满赞赏而惋惜的审美情调.这情调是作者对人才被屈待的深深遗憾,对健全人才环境的热切呼唤.它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感染着读者的情绪,启示后世善待贤才.? 凤雏先生庞统死于征西川路上,据说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做落凤坡.也就是说,他的死是上天早就规划好的.案发的时候,庞先生骑着刘备的坐骑.这马可是大大的有名,唤作“的卢”.有人对刘备说,你没有听说过“的卢的卢,骑必妨主”吗?刘备不信,估计也是舍不得名驹.英雄一般都有这毛病.
庞统的性格: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如刘璋下令要杨怀、高沛二人监住刘备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他把“选精兵偷袭成都”称为上计,而把逃跑称为下计,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见庞统善走“险棋”.多不累述,搂主可以自己查找原文.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搂主可以看看张飞质问庞统一回:庞统由鲁肃和诸葛亮介绍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却不肯拿出介绍信,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庞统担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此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张飞是什么人,气得要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丝毫不以为然,还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庞统不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一点,我觉得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先把三国演义的原文摘抄一些:第一二十三回“庞统献策取西川”写到这么一段话:刘备大军刀不血刃得了涪城.刘备次日设宴于涪城公厅.玄德带酒,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大怒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此亦非仁者之欤?吾视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闻之,全无惧色,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堂.睡至四更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于玄德.玄德懊悔无及,急穿衣升堂,请庞统曰:“昨因酒醉,有触于公,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皆失,何独主公乎?”玄德大笑,共乐如初.
搂主请看这段话,刘备当初假惺惺地说什么他和刘璋是兄弟不忍相害,但是这段话中所写刘备刚刚拿下刘璋的涪城,第二天就大摆宴席庆功,你说刘备是什么人?你再看庞统什么态度,明明是他一直劝刘备杀刘璋打西川,攻打涪城也是庞统给刘备出的计策,但是酒席之间却顶撞刘备说他“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的作假是掩饰自己的野心,但是庞统酒席间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我想应该是真话,他没有必要说这样的假话来故意得罪刘备.那既然庞统不赞成刘备行“非仁者之兵”,先前为什么要帮刘备出谋划策打刘璋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说一点也不奇怪,我想由此看出庞统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忠义情节的儒士,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为自己能够在刘备政治集团里谋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非仁者之兵”.他却只能在酒醉之时骂上几句.由此可见庞统对待“信仰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还有这段话最后说:“玄德大笑,共乐如初”.是否真的“共乐如初”了?我看未必,刘备和庞统只是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