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鞅、李悝、吴起的生平趣事~~~~~~~~~~~详细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6:03:02
求商鞅、李悝、吴起的生平趣事~~~~~~~~~~~详细点的
求商鞅、李悝、吴起的生平趣事~~~~~~~~~~~详细点的
求商鞅、李悝、吴起的生平趣事~~~~~~~~~~~详细点的
李悝,周定五十四年(前455年)生,周安王七年(前395年)卒,战国时魏国(今山西南部运城一带)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关于李悝的名字,许多学者认为史籍中同一时期的李克,就是李悝.也就是说,李悝,又写作李克,或又名李克.
李悝的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使他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作为一个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并在魏文侯支持下积极推行.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由于废除世袭制度,—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扯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此举实际开创了地主阶级对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汉书·食货志》有较详细的记载).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此法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在军事上,建立常备的“武卒”,严格选拔军士,并给予一定优待,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为了逃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是法家倡行法治的成功表现.李悝的《法经》,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后世所效仿.《晋书·刑法志》便说:商鞅“受之以相秦”,而“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先秦思想学派的法家学说和我国传统法学,均以《法经》为奠基之作,而它在法制史正的开创之功,更不容忽视.因而,李悝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他的历史功绩将会做出更为确切的评价.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定陶县力本屯乡)人(一说曹县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改革家.初在鲁国为将,治军严明,律己宽人,与士兵同甘共苦,以寡敌众打败齐军.后至魏任将,辅魏伐秦,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前382年,离魏至楚,被封为令尹,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在短期内南平北越,北灭陈蔡,西败强秦,威震诸候.楚悼王死后,由于被改革触犯切身利益的公侯、贵戚乘机作乱而遭杀害.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现存一卷,计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同《孙子兵法》一样,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
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他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从秦孝公三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第二次变法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孙膑,战国时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鄄(今山东鄄城北)之间人,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任魏将,忌膑才能,诓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载回,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打败魏军于桂陵,后又大败魏军于马陵,迫使庞涓自杀.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后世已失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中,保存了这部书的部分内容.《孙膑兵法》主张慎战,强调“事备而后动”,就是说,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又强调指挥战争的人必须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还论述了怎样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怎样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怎样灵活运用战法等问题.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