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能够作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都城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0:46:26
洛阳能够作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都城的原因是什么?
洛阳能够作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都城的原因是什么?
洛阳能够作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五代的都城的原因是什么?
洛阳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古代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伊、洛、瀍、涧四条河流蜿蜒其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宋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清人顾祖禹也认为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因而洛阳成为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洛阳作为都城的最早城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历史文献记载为夏王太康的斟鄩城.《史记》卷四《周本纪》载:“自洛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书纪年》日:“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的记载更为详细:“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表明夏都斟鄩在伊河和洛河交汇处.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现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经考古发掘与研究,确认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夏代大型古都遗址.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三期为夏代中晚期都邑—斟鄩.斟鄩城位于偃师西南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北临古洛河,南去伊水5公里,往东不到10公里是伊洛二水交汇处.从夏都斟鄩所处的地理形势上看,遗址刚好位于洛河二级阶地上,符合古代选择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地势平坦便于耕种,又临近伊、洛二水,水源丰富,且有水利舟楫之便,是一个理想的王都所在地.
历代统治者都把山川作为国运的象征,有利的山川形胜,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选择都址的必备因素.河洛地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夏商故都居伊洛两河汇流处不远,地势较低,山川形胜稍逊周都,且易被洪水之患.而周都山川形胜优越,又居洛北高地,既保证了充足的城市用水又可免于水患.
汉魏等朝之所以择洛阳建都,同这里地理条件优越有关系.首先,军事形胜重要,环山面水,东有虎牢、成皋之险,西接函谷崤渑要隘,北临邙山屏障,南对天然伊阙,东汉又置函谷、伊阙、广城、大谷、轘辕、旅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其次,水陆交通便利.这里西接秦陇,北通幽蓝,南达江淮,东至齐鲁.东汉时,洛阳已成丝绷之路的起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由于这一点,他说:“朕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洛伊,通运四方”.最后,邙山洛河之间平原广阔,适于东汉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东汉建都时,对地理条件的利用,堪称洛阳古都建设的创举.公元39年,河南尹发动人民沿邝山脚下凿渠,西引谷水人注京城称为阳渠,解决了城市的防御及供排水问题.光武帝又派王景等人治理汴河,这样洛阳的漕运便与鸿沟水系连接起来,江淮地区的粮食可以输送到京都,保证了都城的供粮问题.
隋唐洛阳城交通较汉魏故址更为便利.从城内交通看,陆路“都内纵横各十街”;水路河渠如网,处处通漕,整个漕运系统以洛水为中枢,南北两翼遍布河渠:北岸有漕渠、瀍水、泄城渠,南岸有通济渠、运渠、分渠,还南引两条伊水与运渠相通.从都城与外界交通看:陆上,城址西移后,控制了伊洛瀍涧四河的谷口,都城成为洛阳平原陆路交通的枢纽;水上,洛阳城跨河而建,为伊洛瀍涧四河纵横交错的中心,同时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所开四段运河中,除邗沟与江南河的衔接点在京口以外,其它三段的中心衔接点都在洛口,洛阳成为全国水运中心,“北通琢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同时,都城置身于伊洛河盆地的广大地城,使洛阳得以成为世界大都市之一.同时新址控制了伊洛瀍涧四水,使城市供水更为丰沛,可以更好解决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都城的供水问题.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之优越条件。伊洛盆地的优势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全部展开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之优越条件。伊洛盆地的优势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收起
关中地区。东有虎牢关,西有潼关,非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