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中国古代的作文就是那种描写繁荣景象的 可以是文段 不一定是作文 格式可以是从什么什么到什么什么 千万不是要那种近代的屈辱史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5:46:36
一篇中国古代的作文就是那种描写繁荣景象的 可以是文段 不一定是作文 格式可以是从什么什么到什么什么 千万不是要那种近代的屈辱史啊
一篇中国古代的作文
就是那种描写繁荣景象的 可以是文段 不一定是作文 格式可以是从什么什么到什么什么
千万不是要那种近代的屈辱史啊
一篇中国古代的作文就是那种描写繁荣景象的 可以是文段 不一定是作文 格式可以是从什么什么到什么什么 千万不是要那种近代的屈辱史啊
阅江楼记
作者: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自六朝迄于南唐②,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③.逮我皇帝,定鼎于兹④,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⑤,罔间朔南⑥;存神“穆清”⑦,与道同体.虽一豫一游⑧,亦思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⑨.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⑩.上以其地雄胜⑾,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⑿.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⒀,千载之秘,一旦轩露⒁.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
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⒂,升其崇椒⒃,凭阑遥瞩⒄,必悠然而动遐想⒅.见江汉之朝宗⒆,诸侯之述职⒇,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21),必曰:“此朕沐风栉雨(22)、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23),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24),蛮琛联肩而入贡(25),必曰:“此朕德绥威服(26),覃及外内之所及也(27).”四陲之远(28),益思所以柔之(29).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30),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31),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32).”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33),非弗华矣;齐云、落星(34),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35)、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36),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37),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38),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39).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40),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41),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42),同一罔极(43).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44),勒诸贞珉(45).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46).
【注释】
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都.州:这晨作“地方”“居所”解.
②六朝:朝代名.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以金陵为京都,历史上合称为“六都”.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六朝的疆域都只在黄河以南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一带;南唐的疆域只有今江苏、江西、福建一带地区.所以说他们是“偏据一方”.
③王气:古时迷信的说法,帝王所在的地方,有一种祥光瑞气,叫作“王气”.
④我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定都.传说夏禹铸了九只鼎,象征九州,把它作为传国的重器,王都在哪里,鼎就放在哪里.因此后世称定都为定鼎.
⑤暨(jì):及、到.
⑥罔(wǎng)间:不分.罔,无.朔、南:北方和南方.
⑦穆清:《诗经·大雅·丞民》中有“穆如清风”句,指陶冶人的性情,象清和的风化育万物.这里用来歌颂帝王.穆,美的意思.
⑧一豫一游:指游览行乐.豫,悦乐.法:规范;榜样.
⑨卢龙:山名.在南京市北,西临长江,朱元璋曾经在这里埋伏士兵,大破陈友谅.
⑩蟠(pán)绕:盘曲环绕.
⑾上:皇上,指明太祖.
⑿锡:赐.嘉名:美名.
⒀森列:众多地排列.森,树木丛生繁茂的样子,引申为繁盛的样子.
⒁轩露:开畅显露.
⒂法驾:皇帝的车驾.这里指皇帝本人.幸临:来临.古时称皇帝亲自来到为“幸”.
⒃椒(jiāo):山顶.
⒄阑:栏杆.
⒅遐思:遥想,想得很远.
⒆朝宗:《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本指诸侯朝见天子,这里借指百川流入大海.
⒇述职:陈述自己的职守.即汇报工作.
(21)关阨:关隘.阨,通“隘”.
(22)栉风沐雨:用风梳发,用雨洗头.形容道路奔波的辛劳.
(23)中夏:中国.
(24)番舶:外国船只.番,古时中国对外国的称呼.舶,原指航海的大船,这里泛指船只.庭:朝廷.这里是朝见的意思.
(25)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含有轻侮的意思.琛(chēn):珍宝.
(26)绥:安抚.
(27)覃(tán)及:广布.
(28)陲(chuí):边境.
(29)柔:怀柔.指用和平的手段使之归服.
(30)炙:烤.皲(jǖn):手脚冻裂.
(31)捋(luō):用手采摘桑叶.行馌(yè):给在田地上耕种的人送饭.
(32)衽(ren)席:床上的席子.这里借指太平的日子.
(33)临春、结绮:古时楼阁名,皆南朝陈后主所建.
(34)齐云、落星:古时楼名.齐云,在江苏苏州,唐朝恭王建.落星,三国时吴大帝建.
(35)淫响:放荡的声音.
(36)旋踵:转一下脚后跟的时间,形容很快.
(37)岷山:在四川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古代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
(38)委蛇(yi):同“逶迤”,曲折前进.
(39)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
(40)安流:安静的水流.
(41)逢掖(ye):袖子宽大的衣服.
(42)神禹:即夏禹.疏凿:疏导河流,开凿水道.即治水.
(43)罔极:无穷.
(44)宵旰(gan):“宵衣旰食”,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旧时用来称谀帝王勤于政事.
(45)勒诸贞珉(min):刻在碑石上.勒,刻.诸,之于.贞珉:即“贞石”,碑石的美称.意思是能够传留久远的碑石.珉,似玉的美石.
(46)亵:轻慢.
【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山川出现的王气相称.到了我大明皇帝定都在这里,才足以与王气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施及南北,无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清平,与天同为一体,即使是一次娱乐,一次游玩也值得天下后世效法.在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来.长江犹如虹霓一样盘绕在它的脚下.皇上因这里地势雄伟壮丽,诏令在山顶上建造一座楼,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于是,赐给它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可以见到各种景物纷然罗列,似乎千载奥秘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天造地设,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当风清日丽,皇上光临,登上高山之巅,凭栏远眺,遐想一定会悠然而生.看到那长江、汉水,滔滔东去,各地的官员纷纷前来述职,城高池深,关隘险固,这时一定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征战攻取才得到的啊!中华土地这样广阔,更感到要想办法来保住它.”看到那波涛浩浩荡荡,张满风帆的船只随着波浪上下起伏,海外的船舶接道来朝,南方的珍宝争相入贡,一定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内外才达到的.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去怀柔远人.”看到那长江两岸、四郊的田野上,耕地的人有烈日烤晒皮肤,寒风冻裂双脚的痛苦,农家女子有采桑送饭的辛勤,一定会说:“这是被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安置在床席上的人.天下有这样多的臣民,就更觉得要想办法让他们安居乐业.”接触到类似的事物,便引起联想,不止一桩.我知道这个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振奋精神的.由不同的事物而产生各种的感慨,无不寄寓着使天下大治的想法,哪里仅仅是为了赏阅长江呢!
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只不过是用来演奏放荡的乐曲,收藏燕赵的美女.转瞬之间便使人为之感叹,我不知道这到底该怎样去解释.虽然如此,长江发源于岷山,逶迤七千余里而流入东海,白浪奔腾,碧波翻卷.六朝的时候,常常凭借它作为防御敌人的天然屏障.现在则已南北一家,把长江看作一条和平的江水,无须用来进行战争了.那末,这究竟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这座楼而观赏这长江风景的,应当想到皇上的圣德如青天一样,浩荡宏伟,难以称说,与神禹开山引水的功业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忠于君王,报答皇上的心情,难道能不油然而生吗?
我很愚钝,奉皇上的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在精美的碑石上.其他如留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唯恐有所亵渎啊!
【解析】
本文是奉朱元璋的旨意而写的一篇景物记,充满着对明王朝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是,作者在歌颂中未忘规劝皇帝应以国计民生为重,文中写景、叙事和议论也穿插得比较自然.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登上阅江楼,览“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四隀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览中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至于那些“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文章确实写得庄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颇具时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应制文字.
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颁发的诏令多出其手,实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为奉诏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作者又能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寓规劝于叙事,当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宋濂为一代宗师,而且常为明太祖草诏,故其文风庄重浑厚,语言简洁得体.本文堪称代表作之一.文中虽多有歌功颂德的套语,但应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终于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元政权,而且在即位后确实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应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确实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陈词滥调”.至于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心理活动,虽然是在赞扬“一统之君”,但颇有弦外之音,即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为观赏胜景而登临.特别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楼阁的往事陈迹,说明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教训,更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规劝之意.
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之类的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具音韵美.“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当地的气象万千的场面尽摄眼底.特别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确实功力不凡.
【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三大家”.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造.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士称其为“太史公”.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