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讲义气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8:54:44
伯夷叔齐讲义气吗
伯夷叔齐讲义气吗
伯夷叔齐讲义气吗
历史评价
(一)历史上对伯夷、叔齐的高度评价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1、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伯夷、叔齐. 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等等,对伯夷、叔齐都有著述.现简述如下. 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颂伯夷、叔齐,评价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评价夷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夷齐为“圣之清者”.管子曰:“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过一篇《伯夷颂》,赞颂伯夷、叔齐. 2、用诗词的形式讴歌伯夷、叔齐.夷齐的让国精神和耻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使各代诗人深受感动.他们题诗作赋,咏颂伯夷、叔齐.见于文字记载的,咏颂伯夷、叔齐的诗多达近百首.著名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等都有传世佳作赞美夷齐.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把夷齐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榜样,“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前,听说广州城外有一泉,人称“贪泉”.传言赴广州作官者,若饮此泉之水,就会变成贪官.吴隐之上任伊始,就痛饮三瓢贪泉之水,并赋诗一首,以言其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也终于没有成为贪官.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 风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伯夷、叔齐的事迹,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清代,朝鲜使者柳梦寅写过一首《夷 齐 庙》,“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 邦人能唱采薇歌”,说明当时朝鲜人对伯夷、叔齐是相当崇拜的. 3、用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伯夷、叔齐. 南宋著名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首阳山为题材,画了一幅《采薇图》.此画系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刻划的是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精神.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憔悴,身体清瘦.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于毫端.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正是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一些朝廷官员丧失民族气节,主张投降.李唐则以这幅画的形式弘扬高尚气节,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采薇图》传世于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晚清入宫,至今已近千年. 绘画大师徐悲鸿称赞《采薇图》“为绘画史上的极峰.”《采薇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文明的骄傲,同时又是炎黄子孙高尚气节的展现,同时也可以说是孤竹文化的延续.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书写过《伯夷颂》长卷,后为秦桧所藏,辗转多人后,清代入宫.1949国民党逃往台湾,将其带到台湾.继范仲淹书《伯夷颂》之后,元代书法家邓文原也书有《伯夷颂》.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佑,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邓文原书《伯夷颂》,现存故宫博物院. 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明代崇祯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齐人物故事笔筒》,是我国珍贵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为16.8厘米.整体直身,内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绘制,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纪明晚期景德镇精美青花瓷制品,弥足珍贵,堪称国宝.以伯夷、叔齐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瓷器、铜器、雕刻,明清时期还有很多. 4、以庙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齐. 以庙宇的形式祭祀伯夷、叔齐,最早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清康熙永平知府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水经注》为北魏时所著,《水经注》记载,“孤竹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说明北魏时期已有孤竹祠.孤竹祠无疑是祭祀伯夷、叔齐的祠堂.前蜀韦庄《鹧鸪》诗中有“ 孤竹庙前啼暮雨”句.韦庄,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孤竹庙于孤竹祠应为同物.唐代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一首,“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说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齐庙命名.据《永平府志》记载,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元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曾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珪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而后,到明末清初,又经过五次较大规模的复修.祭祀伯夷、叔齐,见于记载的帝王,就有元世祖、明宪宗、清圣祖、清高宗、清仁宗五位.他们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或颁以祭文,或题写诗篇,都十分庄重.这些祭文、诗文,史志中都有记载.到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的达官贵人、文人学者、平民百姓,包括国外志士仁人,更是不计其数.
(二)伯夷叔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孔子属于全世界的孔子,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最伟大,最被人们公认的思想家就是孔子,影响最大,传承最广,最长久的思想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大体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九个字来概括.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思想渊源又是什么?他是受什么思想德影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呢? 伯夷、叔齐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赞美伯夷、叔齐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扬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充分体现了“仁”的道德标准.孔子也赞扬他们“求仁得仁”.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道德表准也是“仁”.第二,“义”.让国,首先就是“义”字当先的,行为是无比高尚的.第三,“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死全仁,用孔子的话就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就是儒家提倡的“礼”.第四,“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这就是“孝”.兄弟让国,体现的是“悌”.不难看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都能从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中找到源头.从这些佐证,完全可以看出,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伯夷叔齐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三)伯夷、叔齐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伯夷、叔齐故事的广泛传播,在周边国家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伯夷、叔齐对朝鲜的影响 传说殷商灭亡后,箕子从孤竹国带走数以万计的孤竹臣民,奔赴朝鲜,并建朝鲜国.同时也把伯夷、叔齐 的故事带到朝鲜. 汉武帝时期,曾征讨并统治过朝鲜部分地区.朝鲜全面吸收汉文化,伯夷、叔齐对他们影响很大.1473年,朝鲜成宗四年,汉学家李边受成宗之命编撰《训世评话》,共编有65则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国古书,其中就有《伯夷、叔齐》篇.后此书多次再版,对朝鲜社会民众影响深远.明清时期,不少朝鲜诗人学者拜谒夷齐庙,题写诗文,讴歌伯夷、叔齐. 2、 伯夷、叔齐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光国爱读《史记》,尤其敬慕伯夷的气节.明朝末年,德川家先祖建“得仁堂”,将伯夷、叔齐的木雕像安置在堂内,并据孔子评论伯夷、叔齐所说的“求仁得仁”而将其命名为“得仁堂”. 日本江户时代赤穗四十七义士为主人报仇,然后集体剖腹自杀.日本小说家宫城谷昌指出:“义人”之说,实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武王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太公没有杀他们,还称他们是“义人”.从这些,也看出伯夷、叔齐故事对日本的影响. 3、伯夷、叔齐对越南的影响: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置南越九郡,推行儒学教,伯夷、叔齐自然也随之影响到越南. 元代,越南状元莫挺之曾写《扇子铭》,奉君命出使元朝,时因为其貌不扬而受到元朝文武官员藐视,正逢外国有使者进奉扇子,于是题写《扇子铭》,自比为伯夷、叔齐.可见他是熟知并崇尚伯夷、叔齐的
迂腐!!!
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这是庄子《秋水》里的话,可见伯夷之义。
虽然他们两个愚昧以及。但是树立了一个思想:忠臣死社稷!
有很深渊的意义!如果着两个白痴不死,后世没有那么多忠臣,为了君王而死!
不过,也有消极的一面!君主蒙尘而缢,臣子都忙着自杀殉国?这个不好吧!
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