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文革”中“三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9:32:01

造成“文革”中“三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造成“文革”中“三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造成“文革”中“三突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周恩来一贯的经济指导思想,早在党的八大上,周恩来便全面深刻地阐述过这个经济思想.他强调:应当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不懈地探索着,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经济指导思想.然而,“文革”期间,许多正确的东西却被破坏的荡然无存,周恩来的这个经济思想也受到林彪一伙的严重干扰与破坏.尤其是在70年代初,正值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林彪一伙将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估计过于严重,到处大肆宣扬“什么比例不比例,打仗就是比例”.林彪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备战”的重要,要与“帝修反抢时间、抢速度”,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后方,要求各协作区要自成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
在林彪“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影响下制定的“四五”计划,就是一个脱离客观实际的可能,盲目发展钢铁工业,盲目大上军工项目,随意性地搞独立经济体系的纲要.这个纲要不切合实际地要求:“1975年我国的钢产量要达到毛泽东曾经预计的 3500万到 4000万吨,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还提出要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的经济协作区”等等.
林彪一伙干扰破坏的结果是使国民经济出现了危险的“三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了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了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了800亿斤,“三个突破”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首先是工矿企业大批吸收农民进城做工,1970年~1971年新增职工中约有600多万人是从农村中招来的,过多抽调农业劳动力,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职工人数增加过多,使得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1971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10080元,比上年下降0.8;再次,城镇职工增加,扩大了消费品和商品粮的供需矛盾.1971年国家职工工资总额比 1970年增加 24亿元,粮食销售增加 53亿斤,其中城镇销售即增加 39亿斤,而这一时期粮食征购量却减少了30亿斤.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差额大,货币无法回笼,银行增发钞票,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危险的信号.
由于林彪一伙在“文革”时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周恩来要将其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付以实施,十分困难.在“九·一三”事件之前,周恩来唯一的办法只有尽最大的能力去扭转经济工作无计划无政府的状态,但收效并不理想.“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举起批判极“左”思潮的旗帜,鲜明地再次亮出他一贯强调的“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对经济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一,毛主席的个人意愿
二,当时的现实需求

时代造成的!

都是打仗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