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好建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3:49:45
"三农'问题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好建议?
"三农'问题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好建议?
"三农'问题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有什么好建议?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编辑:何延波)
附参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傅立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简单的讲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清远是一个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说,清远有一块广阔的丰富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叶、竹木和笋竹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没有很好的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围绕创“品牌”这一环节,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
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让农民在调整中得到实惠.1、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后,很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能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规避市场风险.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和调整结构意味着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
三、要确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根据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我们应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定型上,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定型,确定发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思考依据.
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负担最重要的不是“皇粮国税”,而是教育双达标、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收费.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渐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