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汪精卫为汉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2:48:45
为什么称汪精卫为汉奸
为什么称汪精卫为汉奸
为什么称汪精卫为汉奸
“九·一八”事变之后,汪找到了与蒋合作的机会.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长履新之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肇事挑衅,给汪一个下马威.
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民心可用,士气高涨.
而汪精卫一开始便被恐日情绪所围困.他被日帝的淫威压倒,只看到日本的强,却看不到中国的大和得道多助的优势,他认为:“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注:见《汪精卫传》,第120页.)他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1932年5月在蒋、汪的同意下,国民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1935年5-6月间,他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华北主权拱手相让,社会舆论哗然,连他的子女都反对他兼任外长,以免“独负卖国责任”.汪精卫听了伤感万分,流着泪说:“现在聪明人,谁肯当外交部长!”(注:见《汪伪十汉奸》,第54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汪精卫起先不敢公开宣传投降论调.他在7月29日的《最后关头》演讲中装出腔调,谈得很豪壮.其实,他的内心是很畏怯的,在私下里却暗示抗战必败.他说抗战是“跳火坑”,潜台词是“救国已无希望,只好跳火坑”而已.(注:黄美真《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91页.)
到了8月3日,汪就抑制不住言和的情绪.他说:张悌说“吴亡之际,乃无一人死节,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吴亡,而惟一死自尽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为奴为隶,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办法.汪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还说:“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注:黄美真《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77页.)虽然该语句上下文也有“打仗”、“抵抗”等语穿插其间,而“求和”、“投降”的心态则是十分明显的.
在恐日心理的左右下,汪精卫千方百计寻找“和”的机会.
1937年10月陶德曼出面调停中日关系,正中汪的下怀,两人“款款而谈”,他认定“和平有望”,对抗日毫无热情.
1938年12月,在汉口国防最高会议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会议通过接受日方所提条件的决议,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注:见《汪精卫传》,第134页.)
1938年10月,他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注:黄美真《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89-190页.)
后来汪精卫回顾说:“我对于觅得和平的意见,在会议里不知说过多少次,到广州丢了、长沙烧了,我的意见更加坚决,更加期其实现.”(注:见《汪精卫传》,第146页.)
恐日主和,在汪精卫的意念里,绝非一日两日,而是懦弱自卑的个性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周佛海策划高宗武、梅思平与日方今井武夫、犬养健订下“重光堂协约”,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认可汪精卫领导和平运动”的密约向汪精卫、陈璧君表功时,汪便如获至宝,心安理得地认为,与其抗战而亡,不如求和苟存.从此,他向媚敌卖国的深渊滑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