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怎么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5:34:16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怎么做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怎么做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怎么做
许倬云:我一直在大学里面教书,高等教育我最熟悉.大陆的大学体系之前是跟着前苏联学专科与专科分开,以专业为主.于是乎,不但校和校之间没有沟通,连校内系和系之间也没有沟通,创新、原创力的基础就被破坏了.就是能在两个不同学科交界地区,两个不同方法的交界地区,找到新的角度.如果没有交界地区,每个科系都会固步自封,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原创力.狭窄的科系区分,使学生在学校除了专科知识外,生活和学问是分开的,可能在宿舍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之道,但老师基本上不能带他体验“社会人”生活,而只是单单在过“学生”或“某个系的学生”的生活.我们很难在精师(专业老师),人师(做人老师)间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校逐渐恢复全科教育,但科系之间的楚河汉界并没有改良多少,许多大学搬到城外的大校区,老师不去,只有学生去,尤其本科生去,常常一个小区里面只有学生,没有人辅导,这些都会使精师、人师完全没有着落,这是大学里面的基本问题.科技方面的学问,只要把新的东西拿来教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今天大陆的老师们不管老的小的,都心有顾忌,都不敢敞开来说,也不敢天马行空的想象,窒息的人文空气是中国大学教育中最失败的地方.台湾教改教训要借鉴《中国经营报》:台湾也提出过宏伟的教改计划,但执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许倬云:在这里我谈谈台湾的教改教训.台湾教改曾经想要添设出同时教育,即在专科教育以外加些同时课程,这也是仿照美国曾经面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方案.美国不外是自助餐式的教育,一个学校开许多课,就是同时课,你可以随便去学两三门课,可能三盘都是甜食,也可能三盘都是面食;还有套餐式,有若干课程规定;读书式则是规定若干书去读,把心得在班上讨论.到了台湾后这三个模式就发生了变化:有人主张读精的,培养自己的人生哲学,做事为人的基本态度,但这是不够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切,同时要知识广博,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什么广博知识都要学,知识是要贯穿的.后来就有人开发出几套合在一起的课,一个学生学两套,比如一套是科学素养课,一套是艺术素养课,科学学科的学生,要读艺术素养的课,艺术学科的学生,要读科学学科的课,打破学科的界限,当然不只科学,艺术这两门.这些做法都尝试过,但今天台湾一直没有走通这条路,原因是无法培训一批能够教这种课的教师队伍.台湾的教师本身是小专科训练出来的,怎么能去打通学科的界限呢?自己怎么协调,台湾的教师们没有中心理念,没有可以一以贯之的线索,这个尝试基本上没有成功,台湾的这个教训大陆教育界可以借鉴.当时,台湾教改有个建议,即一年级不分院,二年级不分系,三年级到专门的科系去.但问题是一年级不分院,选课怎么安排,二年级不分系,又怎么选课,四年的学分、专业的东西在两年半读完是很困难的.台湾的解决办法是把专业的训练延迟,毕业以后的学生可以在硕士班,博士班再提升,但是提升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因为这只是拿硕士名字代替学士,博士名字代替硕士,基本知识水平并没有因此多多少.台湾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压力很大,后来有人建议,如果大学多,高中毕业就都可以上学了.于是乎,从独立学院变成大学,从专科变成独立学院,从职校变成专科学院,这样弄得台湾2300万人口就有180多家大学,大学教师满街走,大学生推迟了就业时间,但他得到的训练不是社会需要的.比如社会需要修电的电工,职业学校训练够了,18岁出来就业挺好,但这个训练没有了,电工变成电机系的学生,已经不会修电了.所以真正的产业工人没有了,基层干部没有了,大家都被挤着去做当年大学生做的工作,而那些工作却应该是训练得十分好的大学生才能担任,这样两边都不讨好.我看,大陆的教育现在也在犯这个毛病.另外,台湾教改时成立了一个教改委员会,但是其中没有章法,没有专家,都是一批社会名流担任委员,却不找教育专家,起步就错误.教改讨论3年出来的方案,是乱七八糟的结果,后来还是找了一些老的专家,把乱七八糟的方案弄成一个像样的方案,也是基本上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但就是这样一套方案也被台湾政府命令贯彻到底.全文(编辑:dq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