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3:39:19
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医术再高,也只能医治有限的病人,而不能挽救四万万受苦人,更难以拯救衰
败沉沦的祖国.孙中山悟道此理,便由医人转为救国.
澳门行医处处受到掣肘、备受窝囊气的孙中山,于1893年春天,将他的事业转
到了广州.
在挫折面前,孙中山并不灰心,更不气馁,他有的只是愤慨,有的只是不平,
有的只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决心.
当然,心静之余,孙中山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惋惜.他给那么多人看过病,
解除过他们的痛苦,可是当他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一
句话,更不要说为他伸张正义.孙中山知道他们都是些好人,一些善良的人,他们
只能把不平与同情埋在心底,却不敢大声疾呼地表达和发泄出来.
孙中山不禁感到孤独,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悲哀.由此,他便体会到,医术救人
只能医体,不能治心,医术所济的范围、功效实在有限.在这困难的时候,他更怀
念他的好朋友郑士良,他心想,要是澳门有像郑士良那样热心于救国、忠诚于事业
的人该多好啊!
可是,这样的人在澳门一个也找不到.行医既已受挫,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
心朋友,对这样的地方,孙中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孙中山到了广州之后,在西关基洗创办了东西药局.为了扩大影响和便于城内
患者治病,又在双门底(即今北京路北段一带)的圣教书楼内设了一个医务分所.
与此同时,他还在香山县石歧镇与人合资开设了东西药局支店.
谁也没有料到,受挫后的孙中山,在广州的事业比在澳门时更为发达了.
开业之后,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尤其是孙中山医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自然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孙中山治病时,对病人十分亲切,态度也很认真.对于病人的要求,他总是想
方设法,尽可能给予满足.对那些生活贫困的病人则特别优待.见到这样的病人上
门求诊,孙中山往往先冲上一杯牛奶,让病人喝了,歇口气,神气略定,然后才开
始诊断.到最后,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赠送药品.病人接受了这般优良的服务泊是
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在广州行医,孙中山由于三天两头来回奔跑,一会儿到西关,一会儿去双门,
一会儿又去石歧,实在是十分疲累.但孙中山并不因此懈怠,而是尽心尽意地对待
每一个病人.一旦遇上什么特殊情况,他都及时地予以主动而热情的处理,尽到一
个做医生的责任和义务.
一次,孙中山从广州赶往石歧.将到石歧时,他远远地听到一个女人凄惨的哭
声.走近一看,在嚎陶大哭的女人的身边,直挺挺地躺着一个男人,一动也不动.
孙中山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一边对躺着的男人作了一番观察.
那女人痛不欲生地说:“我与我男人一早来地里干活,没想到他就突然这样死
了.丢下我们孤儿寡母,叫我们今后可怎么活啊!”
孙中山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忙和声细语地安慰那妇女,说:
“别伤心,你丈夫并没有死.我是个医生,他的病我大概可以治好.”
“真的?”那妇女止住哭声,既惊又疑地问道.
“是真的.你去村里喊几个人,把你丈夫抬到我的诊所去.要快一点.
那妇女答应一声,踉踉跄跄地向村里跑去.不一会喊来几个村邻,大家七手八
脚把昏迷过去的男人抬到了镇上.
孙中山来不及喘口气,急忙拿起针筒,注上药液,给那男人打了一针.
不一会儿,那“死”去多时的男人开始有了动静.只见他颤动了一下,发出一
声长长而微弱的叹息,然后慢慢睁开了眼睛,像做了一场梦似的,惊奇地望着房间,
望着面前的孙中山和泪痕满面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