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怎麼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9:55:08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怎麼写?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怎麼写?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作文怎麼写?
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1].
国内科考资料表明:傣族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中国傣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为同一民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焚香国.后经历史演变,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中南半岛各个国家.在印度的东北阿萨姆邦亦有一部分傣族.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2].
公元1世纪,汉朝史籍《史记》、《汉书》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3].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我长大了
1. 我告别了充满童趣的小学,踏入了充满希望的中学。虽然,课程加了许多,作业的包袱重了几分,但是,我时常在反思:“我,真的长大了吗?”
我长大了,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变得更加客观,全面;我常常反思,常常尝试,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弄清某个事物的原理。 我长大了,告别依赖,走向独立。我不会再让父母为我叠被子,收拾房屋,整理书包。当别人要给予我帮助时,我...

全部展开

我长大了
1. 我告别了充满童趣的小学,踏入了充满希望的中学。虽然,课程加了许多,作业的包袱重了几分,但是,我时常在反思:“我,真的长大了吗?”
我长大了,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我看问题的角度变了,变得更加客观,全面;我常常反思,常常尝试,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弄清某个事物的原理。 我长大了,告别依赖,走向独立。我不会再让父母为我叠被子,收拾房屋,整理书包。当别人要给予我帮助时,我往往会自信的说:“I can do it !”我会在父母不在时独自料理生活,会在父母忙时帮着做家务,陪父母聊聊天,解闷。我会用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美好的每一天! 我长大了,告别骄傲,学会谦虚。记得上小学时,一次考试,我意外考得很好,我十分自满,骄傲极了,可是在又一个单元考试中,我却马失前蹄,“大意失荆州”。妈妈常说我骄傲,可我总改不了。但是,这学期期中考试,我考了年级11,我再不骄傲,而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我尝到了谦虚的“甜头”。 我长大了,告别懒惰,走向勤奋。小学经常睡懒觉的我,进了初中可“苦”坏了,早上7:25就得到校。一开始我还天天抱怨:晚上写作业写那么晚,早上还得早起,更痛苦的是星期六还要上课,星期日还要上奥数。可后来我发现天天早起也不是坏事,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我开始停止抱怨。不得不说,我勤奋了。
……
也许,这就叫做成长,成长的旅途是一段一段的……
如果说童真是无瑕的美,那么长大就更是一道亮丽的美。我学着享受其中,酸、甜、苦、辣,同样萦绕着长大的我。
2.
我长大了
像一棵树,春在土壤中探头,夏在风雨中成长,秋在金风中成熟,冬在寒风中磨砺。春去秋来,在这岁月的长河中,一棵幼苗可以被洗刷掉翠绿的稚嫩,最终长成一棵亭亭玉立的树。我,也是如此。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骨骼咯吱作响的拔节声,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血液流淌的清越声,我甚至可以感觉到思维与视野正在打开与爆破的“啪、啪”声,我长大了。
好久不见而偶遇的人会称赞道:个子长高了、懂事了。身边的亲人,会发现我的字体张扬了,写出特点了,好看了。是的,从一个整天只知道嘻嘻哈哈的小女孩,出落成一个大姑娘,总会有一些变化。
不再有什么说什么,知道往心里装一些事儿了。独立性强了,很自负地认为可以独当一面,不接受哪怕是合理而应有的帮助。
在父母面前不再像以前那么亲热自然,而多了几分别扭。无论是否合时宜,都会把自己的观点阐明,哪怕知道会有不该有的结果。不再像以前和父母斗嘴,因为坚持那句古词“叛逆是幼稚的表现”。而现在,更多的是离开,冷淡。
打开了总是退缩的门,也许现在做得还是不够积极,可已经知道,年轻不后悔,“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有了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劲,我想我会成长得更快,更健康。
是的,我,变了很多。
在这个花季总有一些异样的事像关门一样在等你,就像人生,而经历,就是成长,在坎坷中汲取的财富,是长大的你应该拥有的。
让我们举杯,来欢庆成长,这漫长而又短暂、色彩纷繁而迷人的成长!我们会在成长中,带着最自我的变化,最自我的一面,一路走下去!
3. 我长大了
原来的无忧无虑到现在每天的疲惫不堪.想到现在的功课多而繁重,争强好胜的自己也无时无刻的在制定着学习的计划,谁不想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呢?“怎么样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个问题变成了我的心事,时时刻刻困扰着我.
我长大了,增添了什么,却也丢失了些什么,增添了些好胜的心理和几分成熟,却也丢失了那份稚气和顽皮.在新的环境下,我学会了坚强.
其实,我多么不愿意长大,因为长的了就没有了小时候的无忧无虑而换成了繁重的功课.但是,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我学会了面对自我,挑战自我.
我要坚强。”我常常对自己这样说,我要战胜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了自己未来的梦,永攀高峰!
面对新的学校,我遥望天空,对自己人身新的加油站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明天我将用知识贮满船仓,明天将快乐起航!

收起

谁知道你爹版本?

浅话家乡风俗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也叫“青龙节”)。这天,我国北方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刀、剪,不做针线活,怕损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七月...

全部展开

浅话家乡风俗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也叫“青龙节”)。这天,我国北方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刀、剪,不做针线活,怕损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这天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家畜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类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便端了酒去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有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收起

你妈

小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

全部展开

小学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