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时候有哪些写作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8:07:42
毛泽东小时候有哪些写作特点
毛泽东小时候有哪些写作特点
毛泽东小时候有哪些写作特点
这是特点 早期主要是前四个
一、豪情万丈,激情澎湃,热情奔放.在其诗词这种情感,是他积极进取、热情乐观、不断地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的自然凸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抱负很有追求的人.少年时就志存高远,心怀大志,想要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在1910年毛泽东写的一首诗《呈父亲》里便有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这样的人生理想.诗人的情感灌注于其诗词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的“千”“万”“亿”等数词的运用,说明数量之多,具有崇高美,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如“往事越千年”、“千里冰峰”、“万里雪飘”、“看万山红遍”、“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无一不团圆”……大量的“千”“万”“亿”等数量词的运用,从根本上反映出了诗人心中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和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
巨大的物象和诗人的壮志豪情构成壮大的意象,并且多个意象迭加构成壮阔的意境.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的“山”“海”“洋”“天”“地”“日”“月”“寥廓”……意象.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上九天揽明月,可下五洋捉鳖”“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寥廓江天万里霜”“问苍茫大地”“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山飞峙大江边”……饱含诗人壮志豪情的意象,构成壮阔的意境,为诗人抒发心中的豪情,激情,热情创设了很好的情景,体现了诗人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气势.
句子短小急促,节奏鲜明,朗读是让人很容易感觉到其句子的铿锵有力,富有气势,具有震撼力.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多为四字,但字字有声,字字有力,而且都很顺口,悦耳.再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全词都押韵,都押一个“e”韵,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让读者一气呵成反倒不如说是毛泽东的种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只有诗人的这种情感得意充分流露时读者才会走进诗人的诗中,进而走进诗人的视野,进而感受到时所呈现的气势,进而才会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壮志凌云,阳刚漫天,霸气溢露.毛泽东心有大志,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呈父亲》中的“学不成名誓不还”则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同年(即1910年),毛泽东还写下了另一首诗《咏娃》:“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第一句写的是青蛙坐在池塘里,姿势如虎,威风凛凛.第二句是说青蛙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三四两句直接地把青蛙的阳刚、霸气显现得暴露不遗.通过反问的句式不仅把青蛙的霸王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加强了诗文本身的语势.说青蛙的阳刚漫天,霸气十足,实则是抒写诗人自己的抱负及理想.还有就是于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一词,则更是充分地凸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阳刚漫天和霸气溢露的特征.“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列举了五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封建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及成吉思汗,然而在词人毛泽东眼中,他们的文学才华都不怎么样,他们的文治武功也略带有几分轻鄙之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俱往矣”,真正的“风流人物”,真正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得“还看今朝”,即以诗人为代表的中国工农无产阶级.表现了毛泽东惊天动地的不同凡响的伟大抱负.
三、语言白话而又不弃用典,文白相兼.毛泽东的诗词,形式上是旧体诗的形式,但是内容却是新时期的东西,总体而言是属于新时的范畴.语言也自然以白话为主体,用白话语言抒写新时代的新景象.比如于1961年写的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两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完完全全的白话文,和平常说的口语没有任何区别,通俗易懂,让人很容易理解.只是诗句言约义丰蕴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无限风光在险峰”更是充满着哲理,富有思辨色彩.还有其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初一看,不像是诗句,倒像是在随随便便地问一个人话,和一个人对话一样,极其地易懂,明白如话.但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的地方用典,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就有七处化典.“起苍黄”自于《墨子.所染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龙盘虎踞”即“虎踞龙盘”,则自于《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孙权论南京形势时说,‘钟龙蟠,石承虎踞.’”“慨而慷”自曹操的《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穷寇”自于《孙子兵法.军争》:“穷寇勿追”.“沽名学霸王”自于《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博得一个“仁义”的虚名,多次坐失良机,放走了刘邦,最终于垓下被围,自刎乌江.“天若有情天亦老”自于唐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沧桑”即成语“沧海桑田”的简用,自于晋葛洪的《神仙传》卷七“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为桑田.”用故于诗词中,增添了诗的文学性及含蓄美.毛泽东的诗词融白话和典故于一炉,文白相兼,实现了完美的表达效果.
(四)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竞争意识,歌颂遒劲,赞扬力量.比如《沁园春,长沙》里的“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挥斥方遒”等等.“百舸”在江中下相互竞赛,争先恐后,充满着竞争意识.“万类霜天竞自由”说万物都在秋天里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挥斥方遒”则是直接在说“同学少年”奔放有劲.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说在江面上连航船都很艰难进发的浪涛中,我们却以在这种波涛汹涌的水里游泳为乐.实际上是在歌颂我们的生机,活力,是在赞扬遒劲和力量.还比如说《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竞争意识,歌颂遒劲,赞扬力量.如果论其缘由,我想还是是毛泽东思想观点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其人生经历的自然显露.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并且它极力主张采取“武装割据”的革命路线,主张“工农武装暴动”的革命方式.比如说还有“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等等.毛泽东思想观念存在着这样的主张,用语言组成的诗词也自然而然地反映了这一主张.还有毛泽东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活动,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而且他的前半身都处于战争之中.革命和战争本来就是各种力量的较量.这种人生经历固然对毛泽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思想观念的源头上铸造着,并从其诗词中显露出来.
(五)描写和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如《沁园春,雪》中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词人毛泽东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成了一幅很美的北国风景图.“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起了“无数英雄”“竞折腰”,其实对毛泽东也何尝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呢?而且可以说是具有莫大的魅力.这种魅力让冉来自于词人心底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如《沁园春,长沙》里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多美而又多招惹人注目的“湘江秋景图”,词人看到这幅画后不禁流露出了他的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便有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说主沉浮?”这样的感叹及叩问.
(六)心忧天下,系心于民.比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其词中的“起宏图”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架设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大桥一旦落成,被古时英雄叹为不可逾越的“天堑”长江,也会变成为畅通无阻的大道,使南北的经济文化交通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全国的繁荣昌盛.二是要在山峡建立起一个水库,控制江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就是要在长江的上游建立起一个规模巨大的水坝以拦住上游的水,使高峰蔽日的山峡出现一个波平如镜的大湖——山峡水库.一旦“宏图”实现,“天堑”变成往来频繁的“通途”湍急奔流的山峡变成波平浪静的水库,从此汹涌澎湃难以驯服的江水也只得乖乖地为人类服务.这是一个震惊古今中外的奇迹.这首词写于1956年,此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我国也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又到底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自然成为了当时的特大焦点.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作为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毛泽东当然也在思索着这个重大问题.他时时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着想,他刻刻都在想着人民,心忧天下,系心于民.再如《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磅礴大雨如注幽燕大地,海面上波涛汹涌,出现了极多的美丽的浪花,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却“一片汪洋都不见”而看到了“秦皇岛外打鱼船”,这表达了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的时时刻刻地把民系于心的民本思想.退万步说,如果毛泽东不是时时系心于民的话,他能够在这种壮阔的海景之背景中去发现秦皇岛外的打鱼船吗?答案是否定的.系心于民是词人毛泽东心忧天下的具体体现,心忧天下则是伟人毛泽东系心于民的总导航.
(七)写景、抒情和言志三位一体,融为一炉.景中含情,景中寓志.情中有景,情中显志.志在景里,志在情中.几者水乳相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毛泽东的诗词通常是先写景,后抒情言志.比如《沁园春,雪》的开头描绘的是北国的雪景,接着抒豪情,评估论今,词末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点明全词词旨,点出了词人的壮志.《沁园春,长沙》首先描出了“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继而借景忆昔“峥嵘岁月稠”词末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问而结尾,巧妙地回答了上片所提出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是沿着写景,借景抒情言志这一条线在运作.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上片写的是西北秋天天空的景象,后两句在这基础之上抒发了以世人为代表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英勇抗敌的豪情.下片描绘的是胜利欢快的景象,后两句在景的基础之上言出了诗人认为工农红军一定会取得胜利,一定能够带领工农红军成功走向革命成功的鸿志.借景以抒情言志并把三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