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孙中山哪个革命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1:37:00
列宁和孙中山哪个革命早
列宁和孙中山哪个革命早
列宁和孙中山哪个革命早
列宁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者.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要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就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870年4月22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笔名. 列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 第二年(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后,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 1895年秋,在列宁的领导下,彼得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并命名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个斗争协会是以群众性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萌芽.它只活动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以列宁为首的一批骨干就被逮捕了,列宁先是被监禁,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列宁总结了该协会的斗争经验,用以指导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工作.1898年3月初,当列宁还在流放地时,俄国的一批社会主义者就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流放者集会宣布加入社会民主工党.事实上“一大”并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以来.在委员会中经济派占据了优势,一大后,组织上更加涣散、政治上更加动摇、思想上更加混乱,经济派成为建党的主要障碍.1900年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和1901-1902年期间他写的《怎么办》一书,粉碎了经济主义.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纲和党章.在讨论党章时,党内产生了尖锐分歧.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推行的机会主义组织路线和策略路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召开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高潮的11月上旬,列宁从国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强对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05年12月当莫斯科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时,列宁赞扬了工人们的壮举,并号召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们的斗争.莫斯科工人起义失败后,列宁又及时帮助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鼓舞他们的斗志.1906到1907年列宁仍在国内坚持斗争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离开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4月3日(公历4月16日)回到了俄国.针对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为党和无产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和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路线,接着,他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发挥了“四月提纲”中的原理,从4月到7月90 天的时间里,列宁一面领导中央委员会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导《真理报》编辑部的工作.先后写了150多篇文章和几本小册子,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方针,从而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1917年7月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平示威的镇压和接踵而来的对布尔什维克的打击,使俄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七月事变”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的前途已经断绝.列宁也被迫转入地下,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着革命斗争并撰写《国家与革命》一书,8月9日列宁离开俄国到达芬兰,继续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并关注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迅速被粉碎,使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大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了优势.列宁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势,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把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方针.为了便于加强领导,10月7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正义的决议,并指导了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夜间列宁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指导起义的重任.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执行了起义的战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宫,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孙中山 (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孙中山画像集(20张)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是1894年开始革命,列宁是1887年开始革命.列宁革命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