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的名字(包括诗和赏析)关于四季的.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0:55:38
诗集的名字(包括诗和赏析)关于四季的.快!
诗集的名字(包括诗和赏析)关于四季的.快!
诗集的名字(包括诗和赏析)关于四季的.快!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单就自面看,格调挺清新.
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
后两句,桑麻行不尽,意指繁华,这么看来,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也就是太平盛世的人.可能是有初夏欣欣之景而生此感.
不过陆游身处南宋,此诗何以如此,就不明白了.不过只由夏日新景,能有如此感想,也可以说是大自然让人忘记了国家之忧.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还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风光与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莲叶接天一望无际的碧绿,荷 花映日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作者简介:杨万里,南宋江西吉水人.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等齐名.一生作诗二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诗构思新巧,风格清新活泼,平易自然.语言通俗晓畅,自成一家.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牛郎织女星”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词
唐张谓的《早梅》
千树万树白玉条,
过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品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它字浅句顺,让人过目成诵,经久不忘.如果一个人只能背诵三首古诗,《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陶醉于它的凝练的时候,不禁会思考它到底表达了什么?
一首诗的内涵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个典范.西方中世纪释读《圣经》,曾有“四义释读法”,主张分字义的、寓意的、规训义的、灵义的四个层次理解《圣经》.我们也不妨从多层意义上来欣赏这首小诗.
首先从最浅显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后两句是小焦点:在这大背景中有条江,江面上有一小渔船,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描绘极有层次,很多的国画常常取材于此.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马上会想到诗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画一幅毫无意义的图画吧?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怎样一付情怀呢?自永贞革新失败以来,诗人屡遭打击迫害,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独之中.这陷入幽静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万径的人世间也没有同伴的孤苦老渔翁,不正是此时诗人的自况么?
然而,用诗人的政治、人生遭际作比附,虽然可以一一应验,却不能中止我们对诗意的领会.从更深一层看,这首诗则反映了诗人的在此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有论者以为在这样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这个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不过,精神写照说,还算不得最高层次的理解.因为这样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诗境真正的高超之处却在于超越这个苦寒的世界,而达到精神的沉寂.这便是禅的境界.诗人深受佛禅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飞鸟也好,万径也好,人踪也好,江面、小船、钓钩、老翁,不过都是空无,唯一存在的是渔翁的超脱.所钓非鱼,乃禅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同层次上体会这首小诗的美,层次虽有深浅之分,然而每一层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美.言有尽意无穷,这也许是《江雪》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据中国文学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