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壁画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并比较它与北朝敦煌壁画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06:20

唐代敦煌壁画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并比较它与北朝敦煌壁画有什么不同.
唐代敦煌壁画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并比较它与北朝敦煌壁画有什么不同.

唐代敦煌壁画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并比较它与北朝敦煌壁画有什么不同.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这里的“血”不仅仅是萨埵那太子、尸毗王“自我牺牲”的“壮举”,它还应该是土邻强寇的敦煌民众守土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这些绘画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 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有唐一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魏隋时代的秀骨清像、意态潇洒的面貌,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正如唐人所说:“菩萨如宫娃”.唐代经变画中,漫天雨花,幢盖如林,楼榭耸立.红莲盛天,琴鼓齐鸣,舞伎翩跃,童子戏水,呈现着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与其说这是西天佛国极乐世界,不如说这是地上李唐王朝现实生活的细微投影.
  敦煌壁画中,反映敦煌世俗现实生活的题材,占有相当地位,而且艺术水准较高,如中唐时期《吐蕃赞普礼佛图》,晚唐时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五代时期的《曹义金出行图》、《回鹊公主出行图》等等.上述绘画多为巨制,且与佛教内容无涉.如《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全画长8.5米,人物逾百,骑舆数十,场面宏大,可谓唐贵族妇女春游风俗画.与此相类的有历代所绘的“供养人”,如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现实人物肖像画.如北周敦煌的统治者多为北周的功臣贵戚,最高统治者带头修窟,下层臣民竟相“随喜”.所以北周时代供养人画像激增.有的甚至一窟多达千余供养人像.供养人像在晚期还表现出政治、社会、民族等等方面的世俗化功能.在唐代,供养人像一反魏、隋时期供养人大小只不过几寸或尺许,盛唐出现等身巨像.愈至晚期,对其封号、爵衔、官位书写愈详.五代时于闻国王李圣天与皇后曹氏供养人像,则从人物特征到衣冠服饰一看便知,是少数民族首领及其侍卫的画面.而元代供养人,均身著蒙古品服,头戴红穗笠帽,腰系宝带,持短刀和鼻烟袋,足穿乌靴,具有很强的蒙古民族生活气息
  敦煌壁画以唐代最盛.其人物画表现形式均趋於写实,比例适度,面相丰腴,体态健美,庄严常青,人物形象很丰富,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王公大臣、地方官吏、贵族妇女、僧侣居士以及仕女、奴婢、妓女等.其构图意境之开阔,笔墨之优美,色彩之丰富,是世界上其他绘画艺术少见的.如敦煌唐代二二0洞窟中的人物塑造楚楚动人,特别是头部的处理极有震撼力,气度非凡,构图敬人,极有生活.这里所画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既写实又传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精华.在一七二窟中,我们可以感到其构图宏伟,空间自由,在巨大的画面上从整体到局部控制得 非常自如,浑然一体;在技法上亦能看出画家的高深修养.在五十七窟中,我们看到画家对生活的充分感受,每个人物的造型都富有音乐感,仿佛画家是生活在一个歌舞的世界中,精神永恒,色彩灿烂辉煌.在三八四窟中,有一尊塑像的手塑造得非常突出,造型严谨,质感细腻,栩栩如生,可谓形神兼备.敦煌壁画发展到唐代,线条已非常成熟,铁线描、兰叶描都发挥到自如的地步,特别是兰叶描的变化已出神如化,赋彩的渲染技术也发展到高度纯熟的地步,作画程序严谨、讲究.北朝 隋时期的笔画主要用铁线描,而唐代逐渐运用自由奔放的兰叶苗.这种线的运用上的变化更体现了以虚实表现体积,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从前朝的气势磅礴到后期的精美柔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