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的翻译以及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0:34:51
辛弃疾的的翻译以及背景.
辛弃疾的的翻译以及背景.
辛弃疾的的翻译以及背景.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和实质.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风度.
鹧鸪天
〖鹧鸪天〗
①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转斜阳4。...
全部展开
鹧鸪天
〖鹧鸪天〗
①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②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一、《鹧鸪天•时谪黄州》•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
邻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转斜阳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5。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释义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平韵)
莲花楼下柳青青。
⊙○⊙●●○△(协平韵)
尊前一唱阳关曲,
⊙○⊙●○○●(句)
别个人人第五程。
⊙●○○●●△(协平韵)
寻好梦,
○●●(句)
梦难成,
●○△(协平韵)
有谁知我此时情。
⊙○⊙●●○△(协平韵)
枕前泪共阶前雨,
⊙○⊙●○○●(句)
隔个窗儿滴到明。
⊙●○○●●△(协平韵)
注释
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翻空:飞翔在空中。
3.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4.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5.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阙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阙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二、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2,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3。
诗万首,酒千觞4。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5,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
1.西都:指北宋的西京洛阳。
2.清都:道家传谓紫薇天帝的居所,《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山水郎:作者虚构出来管理山水的神官。
3.券、章:均指公文。
4.觞:酒杯。
5.玉楼金阙:指神仙居住的楼阁宫殿。
此篇是朱敦儒前半生生活理想和自我形象的写照。朱氏在词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管理天下妙水清山的神官,由上天赋予了狂放不羁的特权,不问人间俗务,只管风月雨云,成日价过着清诗万首、美酒千杯的洒脱生活。对于俗世间的候王将相自然不屑一顾,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懒得归去,只愿头上闲插着梅花,醉倒在繁华的西都洛阳城中。此词塑造的艺术形象,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颇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读之直觉旷达洒脱,正可见其"有神仙风致"处。只可惜,朱氏年轻时代这种傲视候门、纵情山水的理想生活,却不为现实所容。秦桧当权时,朱氏被迫出仕"久废之官"鸿胪少卿,可谓是晚节未终,招致不少非议。《二老堂诗话》载:"蜀人武横作诗讥之:'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何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着眼看。'" 曾经的山水仙人,如此遭人奚落,真正令人扼腕。
三、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儿嘶2。白头居士无呵殿3,只有乘肩小女随4。
花满市5,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6,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1.正月十一日观灯: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元宵节前试灯,称"预赏。
2.笼纱:纱制的灯笼。
3.白头居士:作者自称。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指随从。
4.乘肩小女:坐在大人肩上的小女儿。
5.花:花灯。
6.沙河塘:钱塘县南五里,南宋时为繁华盛地。
这首词写正月观灯,描绘出当时人们赏灯的盛况,"笼纱未出马儿嘶的喧哗,花满市的壮丽,然而在拥挤的人群里,作者带着小女儿在缓缓行走着,无呵殿的白头居士是作者自嘲之情,乘肩小女是作者的自慰之情,两种形象叠加在一起却是词中新颖的意象。但作者在这样的繁华热闹里,仍然没有摆脱忧伤,他那颗敏感的心在观灯回来的路程中,在银色的月光下,在忽然沉静下来的深夜,触景生情,回想起了少年情事,那就发生在许多年前同样的美好的夜晚,然而往事亦已,岁月已逝,作者无可奈何之情在这热闹的节日里,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显得更悲凉更凄恻。
四、《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骚人句:骚人,此处措赋《离骚》之屈原。
【赏析】:此词是咏桂花的。作者赞扬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不仅因为它的美丽,而是因为它长存浓列的芳香,反映了她的审美观。上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下面采用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议论赞美桂花,使主题深化。寄托遥深。
四、《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寒日:晚秋的霜晨,气温甚低,人们感觉不到阳光的热量,故称寒日。
琐窗:窗棂作连锁形的图案,名琐窗。琐,即连环,亦儿锁。
团茶:即压紧茶之一种。宋朝多制茶团。
瑞脑: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龙脑,即冰片。
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分,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随分:照例。
【赏析】:此词当为清照南渡后所作。李清照南渡之后,陷入了国破家亡、夫死流离的悲惨境地,心绪落寞,乡情殷切,写一些怀乡词。这词写晚愁霜晨庭院中凄寒肃杀的景象及女主人一醉解千愁的浓重家国之思。两词结句,如直抒胸臆,僵直枯燥,便缺乏了艺术的生机。宕开一笔,别出远神,境界全出,更引起读者冥想遐思。获得特殊的美感享受。
五、《鹧鸪天》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此为送别词。词中托为一个女子的身口,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爱人将行、行日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写女主人公自爱人打算出行时就没精打采,整天百无聊赖地描眉。第二句,写她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就愁了。这“愁见”似不同于“愁看”,应是情绪的突然触发,虽然行人即将出发,但何时理征衣,她并不是都有思想准备的。这样看来,这个“愁”比前句“无心”就深入一层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爆发性了。上片结尾两句,写男女双方唯恐对方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别宴上,女主人公虽然难受得两眼是泪,却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涌流出来。
过片三句,略作顿挫,气氛稍缓,金玉的字面也显示了情意的美好;下面的反问又转入内心,“相斟相劝”表面的平静下隐伏着痛苦的煎熬。结拍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婉曲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分别这般痛苦,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情形或许好受些。自己强忍着眼泪想宽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总有个限度,说不定到分手时还会垂伤心,那只有求助于沉醉,庶几可免两伤。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波澜起伏。
六、《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
忆当年,你手捧玉盅把酒敬,衣着华丽人多情;我举杯痛饮拼一醉,醉意醺醺脸通红。纵情跳舞,直到楼顶月、挨着树梢向下行;尽兴唱歌,使得桃花扇、疲倦无力不扇风。
自从离别后,总想重相逢,多少次、你我重逢在梦中。今夜果真喜相逢,挑灯久坐叙别情,还恐怕、又是虚幻的梦中境。
[注释]
(1)彩袖:借代手法,指歌女。
(2)拚(pàn判)却:甘愿。
(3)剩: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釭(gāng刚):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