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高考物理题测动摩擦因数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 点,待B稳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9:47:13
2012江苏高考物理题测动摩擦因数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 点,待B稳定
2012江苏高考物理题测动摩擦因数
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 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象.
h/cm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19.5 28.5 39.0 48.0 56.5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kg、M=0.50kg.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4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μ的测量结果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1)B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和AB的动能,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说明B减少的势能太多,转化成系统的内能太少,可以通过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解决.故解决方法有:可以通过减小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描点,连线,如图所示:
(3)B下落至临落地时根据动能定理有:Mgh-μmgh=
1
2
(M+m)v2,在B落地后,A运动到Q,有
1
2
mv2=mgμs,μ=
Mh
(m+M)s+mh
,又A、B的质量分别为m=0.40kg、M=0.50kg,在s-h图象上任取一组数据代入可以求得:μ=0.4.
故答案为:0.4.
(4)由于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绳子的拉力相对偏小,A运动的加速度也就偏小,s也就偏小,根据,μ=
Mh
(m+M)s+mh
,所以μ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有一点疑问,第二问做图,原点为什么是10,而不选0呢,什么原因.
原点为什么不能选0,为0这些数据也能画的下啊,原点为0、为10应该有区别吧,不能两个都可以啊.
原点为10,那小于10的怎么办,
如果原点为0,最大横坐标60,刚好画的下,关键是这样完整啊,
弄个从10开始什么意思,不能小于10吗.
或者说点都应该在里面,不应该在边界上,这是做图的要求吗?
就考察这一点,而不必显示实验以外可能的数据,觉得很没意思.
2012江苏高考物理题测动摩擦因数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P 点,待B稳定
这是根据实验数据做的图,尽量把测试数据点放在整个图中间.
因为题目中给出的数据从20开始,这样确定坐标可以把有数据点的图放大.当然,非要从0开始也可以,只是整个图看起来小些而已.
小于10,改一下原点,把所有数据点放进去即可.答案中这样画,因为数据点是从20开始的.
画图一般根据数据点画,保证把所有数据点放在坐标图中间,在不接触坐标图边缘中情况下尽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