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音乐的古代句子.做赏析!注意.是描写音乐的句子.对其句子做赏析,不是那首乐曲.几句就好了~~!万分感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3:52:23

!描写音乐的古代句子.做赏析!注意.是描写音乐的句子.对其句子做赏析,不是那首乐曲.几句就好了~~!万分感谢
!描写音乐的古代句子.做赏析!
注意.是描写音乐的句子.对其句子做赏析,不是那首乐曲.
几句就好了~~!万分感谢

!描写音乐的古代句子.做赏析!注意.是描写音乐的句子.对其句子做赏析,不是那首乐曲.几句就好了~~!万分感谢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
  ||问:1这些句子用什么手法描写音乐,分别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
  答:采用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也为侧面烘托
  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问:这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侧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云颓不流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通感和夸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四: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拭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世界,还有侧面烘托,通感和夸张.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苏轼《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
  问: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箫声怎样的特点?
  用了比喻、渲染、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五个比喻,正面描写音乐,渲染箫声的悲凉,由欢乐转为悲哀,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的特征.
  答: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八《明湖句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4、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问:这几句描写音乐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形赋声.“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1、 从感觉的角度赋声以形;王小玉初唱时的歌声,人们听来“只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歌声的妙境转换成一种视觉);
  2、 从视觉的角度绘声以形;王小玉“越唱.抛入天际”,作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一种视觉;
  3、 从视觉的角度点染以色,“像放那东洋烟火.使扬起的演唱声形色兼备,十分动人.
  另外,文章也采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三月不知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