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著读后感三篇随便什么名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1:33:24

求名著读后感三篇随便什么名著
求名著读后感三篇
随便什么名著

求名著读后感三篇随便什么名著
(1)《老人与海》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看这篇小说了,即使每看一次都有不少的收获,但我依然情有独钟的喜欢着这句话.每每看到它,我总觉得它会给我力量.然后,越来越坚强.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可怜”的老头出海捕鱼的故事,他在那次出海碰到了一条大鱼,那条鱼比他的船都大很多.他和它战斗着,也是和自己战斗着,两天两夜的时间,他杀死了它.而后回航,他又几次遇上鲨鱼,他坚持着一次次和他们战斗.等回到陆地的时候,他捆绑在船上的大鱼只剩下一具骨架.他累了,他睡了,那么安详,阳光都不忍打扰他. 他回去的时候是那个孩子首先见到他的,他每天总是会准时的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在出海的途中与大鱼抗争的时候也总是会提到的那个孩子,他想:老人出海该经历了多少伤痛啊?他不忍打扰他,转身出去为老人准备咖啡,眼泪却一次流在他的脸上.这样该是为那坚强感动的泪吧.我想:假如那个孩子是我,我也会流泪的.看着那些坚强得永不言败的人,我总是会莫名敬佩. 人在某些时候总是会孤独的,即使再刚强的汉子也会如此.就算如老人说的那样:人在大海是不会孤独的.但他在信念的抗争过程中还是想到孩子,他想:假如孩子在我身边那该多好啊.有人并肩作战,总是好的.生活的担,再厉害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一肩挑起. 个人以为人总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应当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要什么.老人就很清楚,他是一个硬汉,他说的他不可以能被打败.就像他的那些自言自语,充满感性的坚定刚强.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胜利,外在的势力强大注定了他要被毁灭,但他没有失败.孩子的泪以及那些羡慕的眼光可以证明:老人是个失败的英雄. 出海八十几天,带回了一具鱼的骨架以及一身伤痛. 生活应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应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承受痛苦,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人在体验痛苦后才能得到征服痛苦后的那种喜悦.我想:我应该是喜欢痛苦的.记得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是在初中的时候,班上不知从哪里冒出了这样一本书,而刚好又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拿着它一直到看完才舍得传出去.从那以后,我的课桌上就有了这篇文章开头的那句话,自以为自己已经就是不可打败的英雄. “ 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奋斗.即使有多少的磨难,不要放弃.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的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这是我去年的某个时候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也是在看了这篇小说后得到的.自以为很好. 老人有时候会做梦,梦中总是会有一头或者几头狮子.狮子的勇,狮子的力量,老人的执着,老人的刚强.以至于我在看这篇文章时候总是以为老人就该是那头雄壮的狮子,铁铮铮的硬骨头. 孩子并不像个孩子,他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围绕在老人的周围.老人爱他,记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过老人握着孩子的脚直到他醒来.原来,硬汉子也会如此温柔. (2)《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 ;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 ;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 ,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朝花夕拾》读后有感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