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人物评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4:49:03
林则徐的人物评析
林则徐的人物评析
林则徐的人物评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1959年,郑君里、岑范执导的电影《林则徐》被搬上了银幕.
生平介绍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籍贯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林则徐"十无益"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他的另一幅对联也传至今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显示了他的胸怀.林则徐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他小时候受到父亲良好的家教.成年后,林则徐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很重视家教.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上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表达了他对财富的态度.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毛泽东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毛泽东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毛泽东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这里有一篇文章不错的,可以建议看看
苟利国家生死以
2004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深情地说道:“在我当选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温家宝总理默念的这两句诗,是林则徐1842年9月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充军发配新疆伊犁,自西安启程时留别家人的.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用生命去换取,决不会因灾祸而避开!它折射出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境界.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他的个头虽不高,却儒雅刚毅,人们眼中的林则徐是:“风度庄严,表情肃然,有坚定的神态,身材壮硕,须黑而浓.”他一生的轨迹,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的.20岁中举,27岁金榜题名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四名).先后历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江苏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是当时最受清朝皇帝重用的汉族大臣.1839年,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其革职后充军发配新疆伊犁.后来,皇帝又念其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用,直至1850年病故.
林则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他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勤于职守,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江苏按察使任上,他在大堂上亲自书写“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一联以自勉.当时,江苏几乎无年不灾,无灾不烈.林则徐勘灾、报灾、赈灾、防灾,甚至冒着惹怒龙颜的危险,单独署名上书皇帝,要求开官仓赈济灾民.1832年任江苏巡抚后,他把兴修水利作为治苏的根本大策,连年整治修浚了苏南、苏北的许多重要水道,使江苏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1836年秋天,署理两江总督,为督防秋汛,他移驻清江浦.由于他一直厌烦官场中的种种排场,也担心被地方官蒙骗而无法获得真实情况,所以只带了一名仆人,雇了一条民船,轻舟微服,私访盐城.经过详细的调查询问与实地考察,林则徐终于批准了地方官要求兴建皮大河水利工程.
在近花甲之年,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流放期间,他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的发展呕心沥血.他曾行程二万多里,亲赴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刚到吐鲁番,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于是,又极力提倡多挖坎儿井.《新疆图志》载明:“林文忠公谪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新挖坎儿井300多口.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对林则徐的崇敬与仰慕之情.直到今天,“林公井”仍然在造福着当地的百姓.
国际禁毒的先驱
166年前的一个夏天,准确地说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从英美烟贩手中收缴来的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为2376254斤的鸦片.虎门销烟直至6月25日才结束,历时23天.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壮举.一个半世纪后的1987年6月,联合国正式将“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是一种舶来品.它俗称“阿片“、“大烟”或“阿芙蓉”.它是由艳丽似锦的罂粟花的果实提炼而成,其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原为药用,用于镇静、止痛.其毒性大,极易成瘾,能造成人体衰弱,精神萎靡.有人说隐君子吸食鸦片的情形是:“始则精神焕发,头目清利,继之胸膈顿开,兴趣倍增,久之骨节欲酥,双眸倦豁,维时拂枕高卧,万念俱无,但觉梦境迷离,神魂骀宕,真极乐世界也.”
英国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是极不人道的.17世纪时,中国的茶叶、大黄、丝绸等深受英国欢迎,饮中国茶不仅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身份的标志.英商的银钱开始流入中国,中国对英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于是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当时,每箱印度鸦片的成本为20卢比,走私到中国后,售价在2000卢比至3000卢比.1767年以前,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烟在200箱左右,到1820年时,数量激增至40000多箱.
鸦片的大量输入,既严重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直接破坏社会生产;也使得清廷财政陷入困境,并使吏治日趋腐败,军队失去战斗力.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请厉禁鸦片,严塞漏厄.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也奏称:鸦片为害巨大,若不认真查禁,“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于是,道光皇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采纳他的禁烟意见,于1838年12月31日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3月18日,他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连发了《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两道谕令,声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严令外商缴出鸦片,并保证以后不再贩卖鸦片.24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从澳门潜入广州洋馆,企图阻止外商交烟.林则徐一面派兵监视洋馆,封锁广州、澳门之间的交通线,一面晓谕英商,说明必须禁绝贩烟.28日,义律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4月11日,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随后禀告道光皇帝,要求焚毁.于是,发生了6月3日至25日的虎门销烟壮举.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有力地伸张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充分表现了炎黄子孙严禁鸦片的决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新中国成立前,当年的销烟处立有一座高约一米的“林文忠公销烟处”纪念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7年在销烟池旧址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并树起了“林则徐纪念碑”.1989年拆除原有的纪念碑,树起了由林则徐铜像与花岗石卧碑像结合的“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
现在,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毒品依然在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全世界的吸毒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我国也有近百万人.因吸毒而死亡的,世界上每年竟有10万人之多.在严峻的禁毒形势面前,人们更加怀念林则徐,如人所说:“当今世界上,毒品存在一日,林则徐的名字就会受到普遍的尊敬.中华民族出了林则徐,全世界需要林则徐,历史上产生了林则徐,现实和未来也需要林则徐.”是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国际禁毒先驱,林则徐永远是禁毒的榜样.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心态自居,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竟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会因“大便不通而死”.有的官员甚至断定英国人的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皇帝无法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误认为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官僚不同,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国人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做翻译工作.他成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书翻译小组”,成员有亚孟、袁德辉、亚林、梁进德等人.其中亚林早年留学美国,先于号称“留学第一人”的容闳20年.翻译小组选译的最著名的书是瑞士法学家华达尔的《各国律例》,内容涉及战争和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等.他还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由英国人慕瑞写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夷氛纪闻》一书引《澳门月报》的文章说:“中国官府不知外国政事,又不询问考求,惟林总督行事全与相反.署中养有善译之人,洋商、通事、引水等二三十位,四处打听,按月呈递.有他国讨好,将英国书卖与中国.”
译书活动不仅开拓了林则徐的眼界,也增长了他的见识.通过对翻译材料的比较分析,他可以比较正确地判断时局变化、及时调整对外政策,为禁烟活动的初步胜利奠定了基础.他的这种对外开放思想还影响了后世.1841年,他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御侮的爱国主张.姚莹也效仿林则徐、魏源,积极译“夷书”和“夷信”.左宗棠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引进了西方先进造船技术,创办了马尾船政学堂,为发展近代海军培养了不少人才.就连“百日维新”运动也受过林则徐不少启发,康有为就说:“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始.”
林则徐不愧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著名历史学家、大学者范文澜的这一评语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