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只要他们的观点就可以了,不用详细答只是一道问答题,还有一题是:试析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9:56:41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只要他们的观点就可以了,不用详细答只是一道问答题,还有一题是:试析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
只要他们的观点就可以了,不用详细答只是一道问答题,
还有一题是:试析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管理机构,载体方面来回答)谢谢了,也不用回答的太详细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只要他们的观点就可以了,不用详细答只是一道问答题,还有一题是:试析苏联、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之处.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伟大的科学巨匠和革命家,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投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过程中,对许多重大的、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础.他们所阐述的教育原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在教育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有: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给这一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批判了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教育观;批判和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教育思想,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中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教育有益的一切内容;揭示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的教育的本质,揭示了教育在不同结构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创立了人的个性形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在新的基础上研究了智育和德育,深刻地阐明了体育问题;科学地论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综合技术教育理论;提出了共产主义教育的设想,并拟定了无产阶级为改善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教育而斗争的纲领以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施教育的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和表现,这也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对教育科学的指导意义.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了教育科学,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进一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教育史上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他们十分强调,教育对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和建设共产主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7页)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证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它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并反转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剥削阶级把教育变成统治和压迫人民的工具,利用教育来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阐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及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指出,在为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方面,都要求教育紧密配合,发挥积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他们运用自已独创的基本理论,去分析研究教育问题的结果,而且是他们对人类优秀文化教育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研究者指出,他们在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上、道德思想上,继承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马克思在对生产力、劳动者能力的剖析,对教育在提高生产力、增进国民财富中的作用的说明以及对劳动工资与教
育、学习费用相互关系的论述中,继承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关于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及其子女在智力和体力上的摧残,在道德上的毒化等等罪恶的揭露,对宗教教育的批判,关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或和谐制度)教育的设想等方面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欧文早期在新拉纳克工厂的教育活动以及他后来在美洲“新和谐村”的教育实验,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为他们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继承了早期和中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卡贝等人的教育思想,以及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萨米和英法某些经济学家让·巴·萨伊、约翰·贝勒斯等人的教育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各种机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他们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批判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蒲鲁东的教育观;在《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一文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巴枯宁从无政府主义立场出发,对教育的某些论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教育观;在《反杜林论》中,对以社会主义改革家面目出现的、柏林大学讲师杜林的教育观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他们阐述了关于教育的许多基本观点,其中包括与教育有关的道德问题、义务教育问题、“综合劳动”教育问题、与教育有关的自由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学计划和内容等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1844年以前).1835年,马克思在中学读书时,就在《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提出了如何选择自己理想职业的看法.1842年,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等文章中,批判了当时普鲁士德国的教育以及把当时普鲁士国家美化为人民群众的教育者,认为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等观点.1839年,19岁的恩格斯在《乌培河谷来信》中,揭露了工人子女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而无法上学的状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和异化劳动的理论,这对于探讨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确认劳动者和正常的受教育条件分离的合理性.学校教育、知识教育、科学教育成为获取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一种如同财产一样与价值、地位相联系的资本,这种异化现象,不是人的实现,而是人的异化和否定.第二阶段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创立与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诞生(1845—1848年)时期.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有关教育原理的基本问题;同时,他还剖析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批判了教育万能论,论述了人、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论述了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证了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对人发展的制约,着重阐明了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恩格斯在1844—1845年写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中,论述了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实施教育的虚伪性及其阶级实质;他指出,无产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整个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党纲,也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教育纲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精辟地阐明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教育的制约作用和决定意义,揭示了教育的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848年以后).1866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工厂劳动中保护少年儿童及其受教育权的问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工厂劳动条件下对少年劳动者和童工进行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揭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教育斗争的策略和要求.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紧密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分析,对教育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内部经济运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对未来教育作出预见,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力要素劳动者的发展问题,资本主义生产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及其规律对人(劳动力)的发展的影响和关系问题,大工业生产创立的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科学对现代教育发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教育部门是否是生产部门,教师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教育费用是否是生产费用等问题.马克思的上述重要思想,不仅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革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他们在教育史上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在教育科学的方法论上引起了根本变革;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关系上的根本理论问题;从而奠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他们的论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讲述无产阶级教育的理论,打破了剥削阶级教育理论的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教育
理论将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论教育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十分重视教育,将其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卓有成效地贯彻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揭露和批判沙皇政府的教育政策,批判了民粹主义的教育观,揭露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实质及其反动性,与党内反党宗派的教育活动进行了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基本原理,把教育视为争取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之一,视为推动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线.他领导了对教育领导机构和学校的改革,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纲领和策略.列宁的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列宁揭露沙皇俄国教育的阶级性和反动性,表现在他们害怕知识和工人结合.他在《我们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一文中,指出,大臣们把工人看成火药,把知识和教育看成火星;大臣们确信,火星一旦落到火药上,首先被炸的就是政府.列宁在《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里,揭露俄国在文化教育方面难以置信的落后和野蛮情况,当时俄国识字的人口只占人总数的21%,有将近4/5的儿童和少年被剥夺了受国民教育的权利.列宁指出,在俄国存在着这么多的文盲是同地主政权所造成的人民愚昧状况相适应的.俄国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是俄国文化教育难以置信的落后的根源.列宁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一文中,批判了民粹主义者尤沙柯夫的小资产阶级的空谈.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多次阐明资产阶级教育浸透着资产阶级的阶级精神,批判了教育可以超政治的资产阶级谎言.他指出,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政治放在学校事业的第一位,竭力把学校用来专门替资产阶级训练恭顺的和能干的奴才,甚至竭力利用普遍教育来专门替资产阶级训练资本的走卒和奴隶,他们从来不想使学校成为培养人格的工具.这些论述,揭露了资产阶级学校的本质及其办学目的.
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理.他指出,无产阶级教育必须贯彻无产阶级的精神,结合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同无产阶级政治联系起来.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在国民教育方面,俄共(布)的任务是把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培养出能够最后实现共
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列宁在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时期,着重论述了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问题.1920年,列宁拟定了全俄电气化的设想,要求教育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相适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去改造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而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条件,这是提高劳动者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技能和效率从而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他强调,不识字的人不能实现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气化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运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列宁还把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民主的强有力的手
段.他指出,教育工作者和斗争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列宁认为,教育是建设和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先决条件,他指出,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可是俄国文化的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使官僚制度复活.为此,必须加强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和年轻一代以及广大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为全体人民实际地参与管理和监督创造条件.同时,列宁认为,教育是建设和革新国家机关的重要条件,只能用提高文化的手段来根治拖拉作风和贪污行为这些毒疮.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干部.是改善国家机关和任何其他机关的主要杠杆.
列宁还提出与教育紧密相连的文化革命的任务.他认为,十月革命以后,党应该把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向文化建设.他指出,当时俄国广大群众和干部的文化水平很低,尚未摆脱不文明的状态,迫切需要普遍提高群众的文化科学知识,以便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还指出,文化革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之后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只有实现了文化革命,苏维埃国家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列宁提出文化革命最重要任务包括,扫除文盲,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干部,增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
队的管理本领和文化力量等等.列宁认为,对于文盲说来,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普及义务教育是文化革命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发展民族文化,应使各民族一律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权.在教学中使用本民族语言,讲授本民族的历史.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批判了“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两种文化”理论,即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地主的、资产阶级的文化的对立和斗争.列宁反复强调,普遍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工农管理国家和企业、克服官僚主义的必要条件.
列宁提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即在准备共产主义完全实现的条件的时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列宁强调,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是由青年来担负的,由此出发,他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者的目标.他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青年的任务是学习,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认为,“青年学生应把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当做首要任务”.为此,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他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基础.共产主义道德表现在反对利己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的劳动态度、团结一致的纪律等方面.列宁同时又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青年的任务是建设.只有掌握一切现代知识,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实际本领以及不断增长思考力,才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自觉确立共产主义道德;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列宁强调,在培养青年成为一代新人中,要注意防止和全力消除可能造就出共产主义的书呆子和吹牛家的危险,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和反对剥削者的斗争以及沸腾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与工农打成一片.
列宁在现代科学革命已经发展到电气化的时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十月革命前,他批判了民粹主义的“全民中等义务教育计划”,揭露其是建立在穷学生服工役的基础之上,是农奴制的空想.列宁科学地论证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普遍性和根本意义.他强调要使普遍生产劳动同普遍教育相结合,成为“人类普遍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他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列宁全集》第2卷,第413页)列宁也十分重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将其解释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一切主要生产部门”.列宁在1919年亲自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明确规定,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教育.列宁对实施综合技
术教育,既强调其原则性,又强调应从当时的实际条件出发.在《论综合技术教育》一文中强调,要根据马克思和俄国共产党的党纲来说明综合技术教育的原则性的意义,并根据这一原则,从现实情况出发,立即实现许多马上就能做到的走向综合技术教育的步骤,同时扩大普通学科范围,使学生掌握共产主义理论和文史地、自然科学等广泛的普通知识和基本原理,避免过早专业化.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建设一支社会主义教师大军的理论和政策.列宁认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的重任,是向工农群众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支柱.列宁分析了十月革命后教师队伍的状况,强调从沙俄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是一定会真诚地站到被剥削的劳动者的政权方面来的.他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和建设教师队伍的政策.列宁多次亲自出席各种教师会议,号召广大教师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列宁把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教师大军作为实现文化革命的重要保证.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教师有责任把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到居民中去,建设新生活的年轻一代有赖于教师的培养.广大农村教师还能够帮助党去争取农民.列宁强调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他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应当把人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应当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列宁一向十分重视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导.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学校只能由共产党领导,才能保证学校的无产阶级性质.早在1909年,波格丹诺夫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开办党校,建立反党的派别组织中心.列宁在给该党学员的信中,论述了学校是否事实上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是决定学校性质的根本问题.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等恶毒攻击党在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列宁给以坚决的驳斥.他论证了公开承认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的必要性,说明必须运用全部国家机构的力量,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际训练处于党的领导之下.列宁还从理论上批判了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摆脱党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全盘否定一切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从组织上整顿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加强
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