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的器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9:49:51

君子不器的器什么意思
君子不器的器什么意思

君子不器的器什么意思
器具
下面是详细解读
君子不器
百科名片
教科书版:“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正“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拼音 :jūn zǐ bù qì
目录
出处
深层阐释
君子不器——《论语》讲义
终极正解
展开
编辑本段
出处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释意:
入君子之道,以学君子之行,君子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为学者即为寻君子之道,有成且达者即入不器之境.
器与不器都是君子
编辑本段
深层阐释
如照字面翻成白话就很好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提到这个思想,我常说我们中国人实在了不起,各个懂得哲学,尤其骂人的时候更是如此.譬如说:“你是什么东西?”拿哲学来讲,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因为人的生命究竟怎么回事,还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
但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论语》中《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论语》在这里讲到了君子,什么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儒家孔孟思想,经常提到君子,什么是君子?将来我们还要讨论到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里不发挥.我们这里只讲子贡问“君子”,孔子是怎么答复他的?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接着下来,对于君子的涵义,又有一说: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讲到这里,君子的道理还没有讲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培养的.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一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远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萍果一样,就此落地了.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来的?人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孔子说:“君子不器.” (《为政篇》)
依据《系辞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多是在“道”(德)与 “器”对举的意义上理解这句话.如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怎样看待孔子的多能(多才多艺)?孔子认为自己多能只是因少时贫贱,为谋生才不得不多学几项手艺啊.孔子认为这些手艺、技艺只是谋生手段,因而是“鄙事”,所以君子也就不必强求自己“多才多艺”.由此,就不能由“君子不器”得出君子必须多才多艺的结论.孔子曾问弟子赐这样一个问题:“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赐对此作了肯定回答并反问到:难道不是这样啊?孔子回答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重要的不是多,而是要有个一贯处.这个一贯处就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君子不器”表明君子既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也不必多才多艺,那么孔子想要表明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子牢在这场对话最后补充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朱子对此的解释是:“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 朱子在此的解释与他将“不器”解释为“用无不周”表达的是同样一个意思,因而这里面凸现的依然是个道体器用的关系.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说:“君子不器”乃是说一个君子不能拘于一才一艺,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多才多艺,而是要通于艺、游于艺.而“器”呢?器就是指那些非君子拘于一才一艺,或某几种技艺和技能,“这里的‘器’就是指脱离了原发境域的技艺;它堕落为有某种固定形式、并因而难于彼此沟通的谋生技巧和艺能.
<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不器”,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编辑本段
君子不器——《论语》讲义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
此章言简意赅,意义既广泛亦深远,属“两端四角式”启发教学的例子之一.
要了解本章应先自器具本身开始分析,器具的特性主要有三.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就固定用途而言
“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这与以下这章有部分相似: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做到广泛地阅读典籍,吸收知识,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此便不至于偏离人生的正道了).此章另有一点要注意,如果“约之以礼”按以上的解释,则亦有人性非绝对为善的意思.但“约之以礼”另有一种解法:以躬行实践来解礼,故“约之以礼”即解为:能归纳到实践之上.
就定量而言
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此章又有另解,容后表.
就定性而言
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综言之,偶觉得将上述三个角度的看法都合并起来更为完整,也许也更接近孔子之原意.即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编辑本段
终极正解
以上的解释 完全歪曲了孔子的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成为某种达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也就是康德说的人必须成为自身的目的,而非人之外事物的手段.作为一个君子他真正的独立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往往不是实用的、功利的.在功利的人眼里,他往往是无用,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用是在功利的意义上讲的.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有关价值的判断.他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他对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器具

2•12 子曰:“君子不器。”
【通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如同器物。
【解说】
其一,周易道器论。人走出自然界,最重要的标识是使用和制造工具,从哲学而言,即懂得器用。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提出器用理论的是《周易》:“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超越形象之上的理,称之为大道之理;潜藏形象之下的理,称之为器用之理。形器用的关系是什么?“见乃谓之象,形乃谓...

全部展开

2•12 子曰:“君子不器。”
【通译】
孔子说:君子不能如同器物。
【解说】
其一,周易道器论。人走出自然界,最重要的标识是使用和制造工具,从哲学而言,即懂得器用。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提出器用理论的是《周易》:“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超越形象之上的理,称之为大道之理;潜藏形象之下的理,称之为器用之理。形器用的关系是什么?“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总结它是为了用,“利用出入”,“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其二,老庄器用论。老庄之说被历代简读为“无为”,这很容易造成误读。老庄是适应自然、顺应应然而为,即尊从自然规律和人道应然来实施作为,无为是相对凡事人定胜天的狂妄而言的。老庄只是立论各有偏重:老子倚重自然,庄子倚重外物自然,庄子倚重人性应然。老子“曲而全”,是以必尊从自然为前提;庄子“应帝王”,是以不混沌开窍为前提。
其三,孔子器用观。中年拜老,晚年嗜易,终身求用,为什么在器用问题上有完全不同的说辞呢?懂得中国古代的类象说理,就知道这是一回事。周易是从哲学高度概括的,老子是从自然规律高度总结的,庄子是从人之本性论说的,孔子则是借助具象来喻说。物成器,能为用,却无主;人求用,不能无主义。君子应有原则,“不可则止”[11.24][12.23],便是孔子的被用理念。
【启示】
中国先秦并不乏学人精神和品格,远古传说不说,即便百家时代,诸子先哲中,尽管各派舌战以至开骂(如孟子),但大多保持了学人品格,而张仪苏秦之辈终究为少数。越是走向近代,这一传统越益被改造,鲁迅不得不开骂:乏走狗,落水狗。
中国士人最缺失的是学人品格和学问精神。早在孔子时代,这一点就十分彰显了,所以子曰“君子不器”。孔子一生执著于仕用,可以说比任何人都来得强烈,68岁被迎回鲁国仍痴心未改(四年后谢世)。但是,孔子始终恪守了自己的求用底线,绝不因“女为悦己者容”而抛弃自己那份思想童贞,改变学人与政的道德底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这便是以道御(驭)器。
孔子的学问并不高深,其学问精神望其项背,孔子的性情并非无缺,其入世人品高山仰止。在逼良为娼,诱人为狗的乱世,老子提出人当有慈俭不先“三宝”,方能“成器长”(67章),孔子恪守了以道御器的入世原则——学人最难得也最高尚的东西,这是他被后世敬重的根本原因。

收起

器具

从语言学上讲,器的意思是“在某一事业上做出成就,大富大贵,且余生也只做这一事业”,说某人“成器”了,就是这个意思。但孔老夫子对君子的界定是“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着眼于创业,不应该在某一方面大富大贵,而是研究怎样做人,怎样做到仁义礼让等等。一个人如果“器”了,后果是此人的功利思想会越来越严重,进而会污化自己的心灵,进而离“君子”的标准就越来越远了。所以君子是不应该追求在事业上大富大贵。...

全部展开

从语言学上讲,器的意思是“在某一事业上做出成就,大富大贵,且余生也只做这一事业”,说某人“成器”了,就是这个意思。但孔老夫子对君子的界定是“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应着眼于创业,不应该在某一方面大富大贵,而是研究怎样做人,怎样做到仁义礼让等等。一个人如果“器”了,后果是此人的功利思想会越来越严重,进而会污化自己的心灵,进而离“君子”的标准就越来越远了。所以君子是不应该追求在事业上大富大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