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几种毒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0:24:48
有哪几种毒蛇
有哪几种毒蛇
有哪几种毒蛇
我国主要毒蛇分类:
神经性毒蛇: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铁头、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龙)、竹叶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毒蛇:眼镜蛇、眼睛王蛇(俗名过山峰)、 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为剧烈,被咬伤后应紧急注射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否则极少能够存活.
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国分布最广、毒性最大、也最为常见的毒蛇种类.以皖南山区、武夷山、雪峰山、南岭、十万大山、云开大山等地密度最高.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
金环蛇 [学名] Bungarus fasciatus
[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全长12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 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盖较好的近水处.夜晚活动.吃蛇,偶尔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动物.卵生,5~6月产卵6~14枚于腐叶下或洞穴中,卵径45~54 mm×20~24 mm.
[估计数量] 野外已极稀少.
眼镜王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眼镜王蛇 [学名]Ophiophagus hannah
[分类地位] 蛇目 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 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
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m
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
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
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
[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
圆斑蝰 Vipera russelii
圆斑蝰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学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习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平均每条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约为200毫克.属于卵胎生,7--8月份产仔,每次产仔十几条左右.
[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国外见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地.
原矛头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龟壳花蛇) [学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在70--90厘米,尾长16--18厘米,体重50--70克左右.头呈三角形,颈细,吻较窄,头顶具有细鳞,并有倒V形褐色纹斑.体背面为棕褐色,在背中央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纹斑.左右相连而成链状,在该纹斑下面还有不规则的小班纹.腹部为灰褐色,有许多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区灌木林,竹林溪边,住宅区附近阴湿的环境中,常盘踞在柴堆内.多在晚上活动,尾有缠绕性,有时盘缠在树上或竹子上.由于身体瘦长,捕食,攻击都比较灵活.以鱼,蛙,蜥蜴,鸟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为冬眠期,常利用树洞,竹洞作为越冬场所.为卵生,每次产仔5--13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枚,自然温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铁头系管牙类毒蛇.
[分布]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甘肃、贵州;国外见于印度、缅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镜蛇 Naja atra
舟山眼镜蛇
[学名] Naja atra
[形态特征] 全长1000~20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 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与山区,见于灌丛、竹林、溪涧或池圹岸边、稻田、路边、城郊,甚至进入花园或住房.白昼与夜晚均见活动.捕食鱼、蛙、蜥蜴、鼠、鸟及鸟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产卵7~19枚,卵径42~54 mm×26~31 mm;约经50天孵出仔蛇,全长约200 mm.
[估计数量] 无研究资料.
银环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银环蛇
[学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分类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态特征] 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 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生活习性] 息于从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 m的山区,常见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处.夜晚活动,到水边捕食鱼、蛙或蛇类.白昼则隐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蛰,11月进入冬眠.卵生,6月产卵3~15(最高纪录为20)枚,卵径29 mm×16.5 mm~52 mm×19 mm;孵化期1~1.5月,刚孵出的仔蛇全长200~270 mm.
[分布] 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