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2.近80年有哪些侵华战争?3.例举: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4.新民主主义转折的两个例子5.历史书学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8:19:03
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2.近80年有哪些侵华战争?3.例举: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4.新民主主义转折的两个例子5.历史书学后感
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
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
2.近80年有哪些侵华战争?
3.例举: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
4.新民主主义转折的两个例子
5.历史书学后感
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2.近80年有哪些侵华战争?3.例举: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4.新民主主义转折的两个例子5.历史书学后感
1.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早?
在中国,为什么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出现的早呢,原因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国家,更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家.从雍正时期,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与外国互通有无.清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国投资者争相到中国投资建厂,大批穷苦的农民就成了受外商欺压的工人了.造成中国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诞生,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早期资本输出,设立一些工厂,雇用一些中国人为工人,这些人就是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而这时所谓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哪里?他们这时还叫做开明地主和买办 .洋务运动以后,喊着“自强、求富”的口号,他们才出现了.
2 近80年有哪些侵华战争?
1928年至1929年,日本再次出兵山东占领济南和青岛.
1931年至1945年,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和中国从局部抗日到全面抗日的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9·18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蚕食华北,和蒋介石签订了侵略中国华北的“塘沽停战协定”、“秦土协定”和“何梅协定”,并于1937年7月发动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妄图独霸中国.
3.例举:五四运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条件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第五、社会条件: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4.新民主主义转折的两个例子
1.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帝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完全性胜利,洗雪了百年耻辱.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建立: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双半社会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掀开的新的篇章.
5.历史书学后感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