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食的变化光要食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0:50:48
改革开放30年食的变化光要食的
改革开放30年食的变化
光要食的
改革开放30年食的变化光要食的
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然而,不同的年代,餐桌上的食品大不一样.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从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到大鱼大肉满桌,再到现在的粗细粮搭配、营养配餐,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票证时代:过年才能吃上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能填饱肚子是所有人的梦想.”今年78岁的原巴中县木船社职工杨会友老人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票证时代”——粮票、油票、肉票、糖票、布票等.“很多东西都得凭票购买,肉、禽、蛋等副食品不能充足供应,老百姓也顾不上什么口感、营养,只要能吃饱就行.”他说,那时买东西排着“长蛇阵”,逢年过节,早上5点多钟就得去排队,运气不好时要排到上午10点钟.有时就算拿着票去买,也不见得有东西卖.大部分人都过着吃不饱的日子.
杨会友回忆说,那时家里一年大半时间吃的是青菜腌制的咸菜.家里有一个专门腌制咸菜的大缸,每年一到深秋,家里就开始把青菜制作成咸菜.那时候,餐桌上常年的菜肴以咸菜、蔬菜为主,一般只有一两个菜,家里来客人或逢年过节才会买一点荤菜.而水果、糖果简直就是奢侈品了.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日子开始逐渐好转,粮食产量提高了,老百姓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花样时代:百姓餐桌食品翻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资供应逐渐市场化,粮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上食物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应有尽有.对此,农民工杨大诚感受颇深.
现年40岁的杨大诚是曾口镇的农民,几年来通过承揽一些建筑工程,在巴城买上了商品房,孩子也进城读书了.他告诉记者,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的餐桌,鱼、肉、鸡、虾等荤菜成为今天餐桌上的“常客”,海鲜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口感.“最近30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鸡鸭鱼肉成了家常菜,吃‘野’食、‘鲜’食成为新时尚.”杨大诚乐呵呵地说.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人们很难下馆子,如今过节下馆子也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寻常事.“现在,人们想的可不是省钱,而是省心.”杨大诚说,近年来,从巴城餐饮业的火爆就可明显地感觉到下馆子、上酒店的人多了,而这在改革开放前,是很少见的.现在不仅喜宴、寿宴在酒店吃,就连年夜饭也在酒店吃了.
绿色时代:吃出营养健康
进入21世纪后,食品越来越丰富,超市里各种粮食及熟食、肉、蛋、鱼、蔬菜、水果、牛奶、饮料等应有尽有.人们不再追求吃饱吃好,而是开始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配.
10月30日,记者在城西市场遇到了前来买菜的市民罗克莲老大娘.罗大娘的菜篮子里,肉、鸡蛋、海鲜及各种时令瓜果蔬菜一应俱全.“现在又是花菜,又是大头菜,什么海鲜都有.现在的条件和七几年、六几年相比真是天上到地上了!”
罗克莲是退休教师.她告诉记者,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取代了昔日的大鱼大肉,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现如今,多元化的饮食结构促使人们崇尚健康、科学的饮食生活,健康饮食观念在寻常百姓家也得到体现.
还有一个变化:流行吃粗粮.罗克莲说,以前红苕、洋芋、窝窝头等都是穷人家的主食,现在却备受城里人追捧.大家吃肉吃腻了,转而吃点粗粮,不仅能换换口味,关键是粗粮能清洗肠胃,有利健康.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罗大娘颇多感触.她说:“从刚开始能吃饱就好,到有肉吃就好,再到今天追求科学、合理饮食,这小小餐桌上的变化,印证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