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故事短一点,但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要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0:21:58
商鞅变法的故事短一点,但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要有
商鞅变法的故事
短一点,但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要有
商鞅变法的故事短一点,但故事梗概和主要内容要有
商鞅变法故事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老百姓很高兴.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关于商鞅变法的文言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
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
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
俗,学者溺於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
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
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
全部展开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收起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
全部展开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