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电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6:42:48
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电脑?
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电脑?
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电脑?
信息化的意义 世界上诸多国家之所以纷纷提出自己的信息化战略,争先恐后地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可以对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功效,可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本章从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入手,继而讨论信息化的社会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情况论述我国选择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的意义所在.第一节 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功效,根源于信息技术的特性.较之其他技术而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汪向东:《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见郑友敬、明安书、汪向东、刘满强等人所著的《跨世纪: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①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性.信息本来就是一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要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其重要性,因而,现代信息技术便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用武之地.目前,新兴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业务、家庭生活、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通讯、商业、科研、娱乐、保安、金融、气象、资源勘测、军事、大众传播等许多方面.有人估计,现在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65%同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有关.吴锡军、何国平:《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果真如此,历史上还没有一项别的技术像现代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高度知识密集,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如果说其他技术是人的体力的延伸,那么信息技术则是人的智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替代和节省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消耗,减少污染.比如,造纸要耗用大量木材和水资源,在制造过程中还会排出污水造成环境污染.据美国一项调查,全球每年光是用于印刷各种表格的费用就达1200亿美元,其中1/3的表格因内容变更等原因白白浪费.该项调查是美国《幸福》杂志组织的,参见1997年9月15日《计算机世界》.现在,用电子介质替代纸张作为信息载体的条件不仅已初步具备,而且已开始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有利于改进劳动工具的技术性能,提高人们对生产和劳动过程的调控能力和实际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密切生产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联系.这些都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发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比如,国际上集成电路的开发生产遵从于“摩尔(G.Moore)定律”Gordon Moore为Intel公司的著名专家,由他发现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规律被称为摩尔定律.,即从60年代至今大约每过18个月集成度便增加一倍,而成本则降低一半;计算机发明虽不到50年,但现今第六代产品的研制已形成热点,微机出现才20多年时间,不仅设计工艺几经革命,而且新机种纷纷问世;光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等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当前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促进电脑、电信、电视、信息内容等方面的技术走向大融合,并使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④投资大,风险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和普及应用都需要投资,现在,在信息技术领域,技术设计和制造越来越复杂精密,技术难度日益加大,信息网络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而,相关的R&D费用和基本建设投资特别是初始投资的需要量往往是巨大的(见第二章一些国家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投资计划).但考虑到信息技术极强的时效性,所以巨额投资同时又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决策失误,不仅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而且会贻误发展的历史时机.日本曾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制基于模拟技术的HDTV,本想以此抢占未来电视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但未料到近年数字化电视的迅速兴起,一下子改变了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对日本电视技术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日本迫不得已于90年代初停止了模拟HDTV的研制计划,巨额投资也付之东流. 人们已经在实际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体会并享受到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广泛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状况;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和控制工业过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大量节省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等等,相信读者对此已耳熟能详,无需笔者再费笔墨.然而从理论概括的需要来看,信息技术的上述特点,与其一定的应用领域相结合,便会向人们展现出它的种种作用,而且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它会展示出不同的作用来.比如,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便可以表现为: ①先导作用,即根据信息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和渗透性,大力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改造,因而,通过信息产业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②替代作用,即通过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或人们智力与知识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并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改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 ③“软化”作用,即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中,信息、R&D、公共关系、智力、人才、广告、管理等等“软”的无形的方面相对增强,而设备、能源、原材料、基建、实物产品等等“硬”的有形的方面相对弱化; ④优化作用,即指在经济活动中大力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管理、优化其相互间的配置、优化其运行的有序度和效率; ⑤增值作用,即增加财富,扩大供给,提高产品与劳务的附加值,使过去的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也有人指出这种增值是成倍地增长,因此,把信息技术称为经济的“倍增器”,等等.第二节 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由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虽然历史不长,但已经给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诸多的成果.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认识这种影响的存在,则无需多么深奥的理论,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就会清楚.时至今日,“信息社会”与“信息时代”,已不再仅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而是每日发生在人们自身生活和周围方方面面的生动现实.当然,由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信息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在发展中国家也会有所区别.但不管怎样,信息化对经济与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概括地说,笔者把它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增加了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信息化首先表现为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继而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信息消费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计算机、遥感、光通信、微机、智能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综合数字网、卫星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整个技术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扩展.80年代以来,科技信息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并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人们把信息的高速膨胀形象地称为“信息爆炸”,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又使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通过通信网络得以高度利用,实现信息共享.据报道,到1997年10月,全世界因特网上用户已达1亿,并以每月100万户的速度膨胀,有超过2000万主机、600个大型图书馆、400个学术文献库、100万个信息源联接上网.每天,全球有数千万人在网上漫游、交流和工作,网上信息流量达到上万亿比特,并且仍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总之,我国采取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和世界发展的潮流,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选择.信息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难免给社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向信息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诸多困难.但是,这一切都不应该动摇我国向信息化社会前进的信念,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趋利避害,排除万难,中国的信息化必将造福于社会并对世界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