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成名性格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5:31:34
促织成名性格特点
促织成名性格特点
促织成名性格特点
什么东西?是蒲松龄的《促织》吗?
蒲松龄的《促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悲惨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向激化,从而使成名在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在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语言多用白描,朴素自然.在简洁凝练之中做到准确传神,本文拟就《促织》中若干语言片断,谈点粗浅看法.
一、语言描写,精妙恰当.
《促织》中直接的人物语言描写只有两处:一处是文章开头,“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时,成妻说的一段话是:“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另一处是成子弄死促织后,成妻就说:“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两段话都是成名的妻子说的,寥寥十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心情.成名是个“操童子业,久不售”的书生,且“为人迂纳”.这样的家庭里,妇女往往需要独挡一面,常常显得更有主见.“死何裨益?”一句表明了成妻对征促织这件事的看法,言下之意,促织反正是要交的,你死了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则是替丈夫想办法,出主意,指明目前道路.这些正好体现了成妻对丈夫的关心爱护.与丈夫同舟共济的性格特点.“业根,死期至矣!”一句,既是骂儿子,又是替儿子担心.促织有关整个家庭的命运,现在儿子却把它弄死了,做母亲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她自己并不惩罚儿子,这又体现了“慈母”心态.“而翁归,自与汝复算矣”一句的潜台词是:你闯的祸太大了,我也无法帮你了.这一句话既写出了成妻对弄死促织这一事件的认识,又写出了对丈夫成名命运的关心,也写出了做为母亲的她对儿子爱莫能助的担心.因此,我们说《促织》的语言描写精妙恰当.
二、巧用动词,写形写神.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一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除标点外,本段不足七十字,而动词占绝大多数.这些动词组合,形神兼备地描绘出一幅“促织斗鸡图”.你看:“来”是:“瞥来”.“瞥”本文是斜着眼睛看,这里用作来的状语,描写鸡偏着脑袋向虫出击的情形.鸡的眼睛在头的两边,偏着脑袋看则是直视,直视着促织出击,可见鸡是志在必得的,也就是说促织已大祸临头了.“进”是“径进”.“径”是“径直”的意思,这里用来修饰“进”,描写鸡对促织的攻击心无旁骛.“径进”修饰“啄”,显出了“啄”的力度,这一啄,如果啄中,那虫自然无有生理,这一啄,啄在了成名的心尖上,难怪他要“骇立愕呼”了.“骇”是吃惊,“立”是站起身子.“愕”是因吃惊而发愣.“呼”是大声呼救,这四个动词连用,写出了成名在见到鸡啄促织时短时间里的心理反应.前一句写鸡,后一句写成名,均写得形神毕肖.“鸡健进,逐逼之”主动者是鸡,鸡是步步进逼;“虫已在爪下矣”,主语换成了“虫”,不写鸡已抓住了虫,反说虫已落在爪下,更显出当时的危机来.这时,成名、作者、甚至于读者,也仿佛处在爪下之虫,已感受到灭顶之灾了.总的说来,这一段动词的运用、动作的描写,可以说是写形写神,形神兼备.
三、 简练,富于变化.
《促织》一文,多用短句,读来朗朗上口.如:“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倾,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这一段不长的话,交代了成名的妻子到驼背巫处问神的情况,描写出代表神仙意旨的图画中的内容,也写出了成名妻子对图画的理解.但表意清楚明白,且一点也不饶口.
多短句,但又穿插长句,使句式整中有散.如:“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读到这样的句子,让人觉得自己是跟在文章主人公的身边,能感觉到他的呼吸,他的心跳.
“掭以尖草,不出;以简水灌之,始出.”这两句是写成名去村东大佛阁抓促织,促织“入石穴中”以后,成名所采取的行动.两句话可以写成相同句式,或将前一句改写成“以尖草掭(之),不出”;或将后一句改成“灌以筒水,始出”,这样就构成了整句形式,而作者将前一句变化,写成介宾短语后置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
四、情节山重水复
《促织》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斗“蟹壳青”和“斗鸡”一节则更加典型.通过少年“掩口胡芦而笑”、“少年又大笑”、“少年又笑”将成名对小虫的希望变成失望,然后写“少年大骇”,又将失望变为希望.再写鸡“径进一啄”,再写“幸啄不中”,再写“虫已在爪下矣”,再写鸡“伸颈摆扑”、虫“力叮不稀”,成名由忧转喜,又由喜转忧,又由忧转喜.行文犹如黄河之水,九曲回肠,读者也因此感受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促织》作为《聊斋》中的名篇,可欣赏借鉴的地方很多,这里写的只是笔者对其一些语言片断的感受,如果本文能对初读《促织》的人有点帮助,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