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郑和远航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而其余这几次则一笔带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6:18:38

课文 郑和远航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而其余这几次则一笔带过?
课文 郑和远航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而其余这几次则一笔带过?

课文 郑和远航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而其余这几次则一笔带过?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明 郑和(1371~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李向辉

和故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

全部展开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明 郑和(1371~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李向辉 追问课文 郑和远航 为什么作者只详写第一次?而其余这几次则一笔带过?

收起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

全部展开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明 郑和(1371~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收起

我还想问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