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花读后感(500)字 读书人黎睇睇 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0:41:45
芭蕉花读后感(500)字 读书人黎睇睇 谢谢!
芭蕉花读后感(500)字 读书人黎睇睇 谢谢!
芭蕉花读后感(500)字 读书人黎睇睇 谢谢!
《芭蕉花》是郭沫若在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的童年往事:母亲得了头晕病,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当年才五六岁的郭沫若和二哥,爬进了私塾的园子偷摘了一朵芭蕉花.郭沫若兴奋地捧着芭蕉花赶到病床前献给母亲,母亲问清了花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刻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呵斥他们为“不争气的孩子”,称“为娘的倒不如病死了好”.父亲对此还对他们动了家法,并责令他们将芭蕉花送还原处.
粗看《芭蕉花》,语句平实,叙事条理;细读〈〈芭蕉花〉〉,用词讲究,含义隽永,其力透纸背,郭沫若名家风范让人不敢对文章一掠而过.
一朵普通的芭蕉花,一对活泼天真的孩子,两位严厉的父母,构成了一个小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父亲也能体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第一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他们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他们对孩子的爱才是真爱,爱得有价值.“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都是郭沫若母亲的教育信条.自己把名家名篇读懂了,如何“深入浅出”,就是教师的功底了.
语文教学是艺术,在实践的磨砺中,在鉴赏的品悟后,在知识的润泽里,语文教学再加上教学辅助工具的现代化,让语文课呈现出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态势.语文课可以成为一门艺术课——美的欣赏课、情的陶冶课、国粹浸染课.篇未开而性情已愉悦,文未入而性灵已顿开.语文教学不仅有道德准则,还要有人性美的一面.哥哥和我的“掐花” 决不是简单地道德评价,教学中要抓住矛盾冲突,我们“欢喜”极了,“欢喜”什么?是像小朋友这样欢喜它的美丽,还是像饮食家“欢喜”它的食用价值.都不是,这“欢喜”连着对母亲的情与爱!这“欢喜”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欢喜”也让哥俩小心翼翼地把花藏进衣袖带回家.面对母亲的叹气,父亲的训斥,孩子“伤心”了,“我哭了,哥哥也哭了.”两个人的哭含义不同,因为他们的年龄不同,对世事的阅历不同.
语文课是一门技术课,老师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又是更重要的方面.关注让学生学些什么,通过什么手段让他们容易学、接受得又快又好的这门技术就是教法,涉及到教学理念、目标设定、过程与方法、手段与媒介.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体会“我”和哥哥为母亲治病采花的急切心情.课文中“芭蕉”生字是形声字,“托、捧、掐、搁”是四个与手动作有关的字.随文识字、归类识字、区别形近字,这些教法、学法都是二年级行之有效的方法.
语文课更是一门学问课,对教材的把握并不是单靠认真备课、借助绚烂的媒体就可以圆满解决的.二期课改后新教材以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相当专业的学科素养.哪怕是小学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汉文学底子,上课的底气恐怕就不足,眼界恐怕就不高,欣赏趣味恐怕就不到位.课堂是无垠的海,是广阔的天,投身到里面才觉其广大,在其中搏击才得其滋味,正因为它的奥妙无穷,才引人折腰,愿语文讲台能让我们各领风骚、一展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