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300字!不要抄袭的 要自己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16:19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300字!不要抄袭的 要自己写的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300字!
不要抄袭的 要自己写的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300字!不要抄袭的 要自己写的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自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
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啊,远离家乡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乡,思念他们的一草一木,思念哪儿美丽的风景,思念那儿母亲亲切的笑容.
是战争!毁掉了原有的和谐,让美丽的大草原成为废墟!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母亲身上的污秽,却不能帮助.我们的心是痛的,在流泪,在哭泣,那是无助的泪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我们何时才能回归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3
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血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血.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也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4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我都深有感触.“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间断,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文章的导言是这样说的,这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战争的兵荒马乱,使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承受着因战乱而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痛苦!国家是他们的,土地是他们的,但是他们只能用愤怒的目光去怒视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但是他们无力反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曾经满流着青春、快乐的乐土,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一点一点被割去、被夺走.不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经埋葬在地下几千、几百甚至是几亿年的古老地层的“地之血”沸腾了!她怒号,她奔流,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抢夺!她不平,她要燃烧,她要沸腾!用自己打动中国人,感染中国人,让这个已经被战争打破宁静的民族苏醒!
5
读完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气但又不乏优美的文笔所陶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十分悲愤,不然他的文笔不会这样大气,同时他也一定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不然他那优美的语句怎会饱含着对家乡的热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用了许多四字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描写十分细致,写出了家乡景物的特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挚爱,对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总的说,这是篇不得不读的文章.
6
美丽、富饶的大地是我的母亲,我热爱大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作者用他精妙绝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美丽的大地图,表达了他对大地、故乡的热爱.天下兴旺,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热血男儿,我应当拿出力量担负国家的兴旺,就算是为了我美丽的故乡也在所不辞.在这片哺育我的大地上,我宣誓一定要让我美丽的故乡永远如此丰饶、美丽,就算我看不见了,我的心也一定会感应到,因为我和大地有着最和谐的默契.因为我爱这大地!
7
本文的爱国情意以及对祖国的眷念感情十分浓厚,表达了作者无限的爱国情怀.中国的大江南北是广阔美丽的,他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坚强不屈的.我们爱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颗沙砾,它们都是我们所景仰和骄傲的.因此我们不能让那些残忍的侵略者剥夺它们,不能被他们所污秽.文章作者的爱国之情让我深深感到震撼,被作者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读完之后,我发现我们祖国的领土是多名富饶,多么神圣,我爱我们的祖国,更爱“祖国”那刚强不屈的精神!
8
这是一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空泛,他把九八事变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方法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同性的灵感,对作者来说,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沦陷的土地,因此便激起了我们满腔的热血!
9
本文是一篇饱含激情的爱国文章,它的语言优美,值得我们欣赏.作者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比比皆是.作者将大地赋予生命,它是和我们人一样,有着心跳,有着思想,就是我们的母亲.她同黄河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的,作者一定不单单是写中国的土地.同样,我们也要缅怀曾经在这篇土地上流过鲜血或牺牲过的战士,他们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发芽、开花,将香气撒发给下一代人.中国人要永远地团结下去,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走过去.中国人是不屈的!
10
炎黄之帝曾统治过她,春秋战国诸侯争夺过她,商鞅变法奠定过她,大唐帝国使她达到了顶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她的精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中国!我们已在她的怀中酣睡了几千年,现在该挺起我们铮铮的傲骨来保卫她!
拿起手中的坚强,不放过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都是母亲的一部分.捏紧手中的坚强,使她永远屹立!
追随未来的我们,带着她,冲出这条扑朔迷离的路,前方的阳光正在召唤我们,仿佛在对我们说:“人,最重要的是灵魂和生命,而他的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祖国,浸透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11
读了这篇文章,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爱国之情,原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作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后,不得不逃难离开那生他养他的最亲爱的土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心里有着无比的悲愤,却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烧被毁,就算逃离故乡很远,也能感到土地在哭泣,在流血.那挚爱的土地仿佛无时无刻在召唤他回去.那儿才是他的家乡,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直到手中握住一把泥土,就仿佛感觉到大地的心跳,那么沉稳,跟他的心跳是那么融合.
12
作者眼看着自己的家乡被外地践踏,自己却只能遥遥相望,无能为力,心中满是焦急、愤怒.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强烈的想回到家乡的欲望.那是当然,有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乡沦陷,却还在一旁坐视不理呢?不,是谁都不会的,也必须!因为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坐视不管?如何能当亡国奴?如何能当叛国贼?不!中国人的血性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当民族陷于危难的时候,激起的是我们不顾一切保卫国家的决心!
我亲爱的祖国,我亲爱的土地,不能忘记你在春天百花竞艳,不能忘记你在夏日蛐叫蝉鸣,不能忘记你秋至时的黄叶纷纷,不能忘记你在冬寒里的银装素裹.
我们对你的遭遇悲痛、愤懑,让我们好好捍卫你,不让历史再重演!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

全部展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自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间断,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旧无家可归。”文章的导言是这样说的,这为我们介绍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背景。战争的兵荒马乱,使多少无辜的老百姓承受着因战乱而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痛苦!国家是他们的,土地是他们的,但是他们只能用愤怒的目光去怒视那些侵略中国的日本人。但是他们无力反抗,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曾经满流着青春、快乐的乐土,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一点一点被割去、被夺走。不仅是百姓,甚至是土地,也不平。那已经埋葬在地下几千、几百甚至是几亿年的古老地层的“地之血”沸腾了!她怒嚎,她奔流,为自己正在被宰割、被抢夺!她不平,她要燃烧,她要沸腾!用自己打动中国人,感染中国人,让这个已经被战争打破宁静的民族苏醒!
但是——战争——它毁掉了原有的和谐,让美丽的大草原成为废墟!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地母亲身上的污秽,却不能帮助。我们的心是痛的,在流泪,在哭泣,那是无助的泪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我们何时才能回归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
美丽、富饶的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热爱大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这片哺育我们的大地上,我们宣誓:一定要让我美丽的故乡永远如此丰饶、美丽。就算我以后看不见了,我的心也一定会感应到,因为我和大地有着最和谐的默契。因为我爱这大地!
我们爱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小溪,甚至是每一颗沙砾,它们都是我们所景仰和骄傲的。因此我们不能让那些残忍的侵略者剥夺它们,不能被他们所污秽。
炎黄之帝曾统治过她,春秋战国诸侯争夺过她,商鞅变法奠定过她,大唐帝国使她达到了顶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她的精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是她的文化根源。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中国!我们已在她的怀中酣睡了几千年,现在该挺起我们铮铮的傲骨来保卫她!拿起手中的坚强,不放过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都是母亲的一部分。捏紧手中的坚强,使她永远屹立!追随未来的我们,带着她,冲出这条扑朔迷离的路,前方的阳光正在召唤我们,仿佛在对我们说:“人,最重要的是灵魂和生命,而他的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祖国,浸
透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我亲爱的祖国,我亲爱的土地,不能忘记你在春天百花竞艳,不能忘记你在夏日蛐叫蝉鸣,不能忘记你秋至时的黄叶纷纷,不能忘记你在冬寒里的银装素裹。我们更不能忘记你一起的一切,我们绝不会让历史重新演绎!

收起

读了这篇文章,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爱国之情,原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作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后,不得不逃难离开那生他养他的最亲爱的土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心里有着无比的悲愤,却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烧被毁,就算逃离故乡很远,也能感到土地在哭泣,在流血。那挚爱的土地仿佛无时无刻在召唤他回去。那儿才是他的家乡,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直到手中握住一把...

全部展开

读了这篇文章,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那深切的爱国之情,原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作者,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后,不得不逃难离开那生他养他的最亲爱的土地。看着那肥沃的土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心里有着无比的悲愤,却不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被烧被毁,就算逃离故乡很远,也能感到土地在哭泣,在流血。那挚爱的土地仿佛无时无刻在召唤他回去。那儿才是他的家乡,这种感觉愈发强烈,直到手中握住一把泥土,就仿佛感觉到大地的心跳,那么沉稳,跟他的心跳是那么融合。

收起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是一篇几近于散文诗的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着的饱满的深...

全部展开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是一篇几近于散文诗的抒情散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着的饱满的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仿佛可以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课文展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照着这个中心思想往下写,我就是这样写的

收起

当年,可恶的日本染血洗南京, 蹂躏中国人民, 践踏中国的土地, 在现在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在历史上留下了血写的事实! 我们, 作为华夏儿女, 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 脚踏在中国的土地上, 怎能不为祖国而愤愤不平呢? 脚站在高山之巅, 眺望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 哺育了多少炎黄子孙。 多少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得对着中国的土地叫声妈妈! 啊!广阔的中华大...

全部展开

当年,可恶的日本染血洗南京, 蹂躏中国人民, 践踏中国的土地, 在现在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 在历史上留下了血写的事实! 我们, 作为华夏儿女, 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 脚踏在中国的土地上, 怎能不为祖国而愤愤不平呢? 脚站在高山之巅, 眺望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 哺育了多少炎黄子孙。 多少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得对着中国的土地叫声妈妈! 啊!广阔的中华大地, 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 不会再让你蒙受历史的耻辱, 我们将以自己的身躯, 为你筑起一块心灵的屏障, 让你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永存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让历史的耻辱永远警示每一个中国公民, 让我们对着中华大地立下我们的誓言: 让中国的名字响遍全世界! 愿中国这片土地能永远繁荣昌盛! 中国 教育文摘

收起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

全部展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自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

收起

自己写吧,别人帮你做对你没作用。
自己想想、、、、、、、、、
呵呵,我无聊、、、、、、、、

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血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血。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

全部展开

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血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血。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 8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也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收起

读完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气但又不乏优美的文笔所陶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十分悲愤,不然他的文笔不会这样大气,同时他也一定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不然他那优美的语句怎会饱含着对家乡的热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用了许多四字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描写十分细...

全部展开

读完这篇文章,就算不被作者那慷慨激昂的感情所感染,也被作者那大气但又不乏优美的文笔所陶醉。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定十分悲愤,不然他的文笔不会这样大气,同时他也一定坚信终有一天能够再次回到祖国,不然他那优美的语句怎会饱含着对家乡的热情。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用了许多四字短语,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描写十分细致,写出了家乡景物的特点。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挚爱,对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总的说,这是篇不得不读的文章。
1 2 下一页

收起

照抄别人的内容但照不来别人的知识。

简介
  端木蕻[hòng]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1912年 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 端木蕻良
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

全部展开

简介
  端木蕻[hòng]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1912年 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 端木蕻良
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地的海》、《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短篇集《憎恨》等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38年与萧红结婚。1940年,与萧红到香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端木蕻良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端木蕻良与萧红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端木蕻良作品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中国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   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编辑本段笔名的由来
说法一:随养父姓
  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 端木蕻良书法作品
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
编辑本段罗曼蒂克(爱情史)
  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是1937年10月在武汉相识的。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据锡金回忆文章所写的情况看,四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会,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经常讨论文学创作、时势发展,扬言要组织宣 端木蕻良作品
传队,开办饭馆等。在这段时间里,萧红对端木很有好感,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相同的看法。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说话和声细雨,性格内向,孤傲、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当几人在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   端木从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采取迂回战术。这些都使萧红产生好感。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过去只有鲁迅与胡风赏识萧红的才华,萧军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服气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因此端木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赞赏,对萧红有特殊的意义,使她感受到来自一个男性的对她才华的赞美。这就使二萧本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萧军本人、萧红与端木都敏感地发现了三人之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常常主动找端木谈创作,谈她的身世。并同塞克等人一起逛西安古城,欣赏碑林书法。两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直到萧军又来到西安后,萧红提出与萧军正式分手时,萧红与端木也没有真正考虑过两人的关系。这时的端木还从没有想过要结婚的问题,而萧红也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怎么办。但两萧分手后,形势急转直下,两人感情迅速发展。   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到了武汉,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对于两萧的离异,朋友们大都感到惋惜,并且人们大都谴责端木是第三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萧红与端木在两萧分手以前的交往没有超过朋友的界限,只是在两萧分手后,两人的关系才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并不是一种少男少女的盲目热恋,带有颇为冷静理智的色彩。当胡风提议让新娘新郎谈谈恋爱经过时,萧红说:“张兄 端木蕻良
,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萧红与端木结合后,受到许多朋友的非议与疏远。她感到友情的封锁,这给她带来了新的烦恼与苦闷。萧红与端木最初结合是有感情基础的。但两人性格的差异日渐在生活中显露出来,互相都会感到失落与幻灭,感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萧红尽管倔强勇敢,但毕竟需要丈夫的呵护与温存,况且是在多难病重时期更是如此。而端木从小只受到别人照顾溺爱,依赖性很强,又是生活能力很差的人,不会也不懂得要关爱呵护妻子,反而仍要萧红来为他操心受累。从武汉撤退时,萧红让端木先走他就先走了,在香港萧红同意他突围,他就准备突围撤离了,他这种只顾自己的举动使萧红自然感到被冷落被遗弃了。再加上日本侵占香港,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等客观因素。萧红终于不幸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了。   端木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钟耀群为妻,由此可见他对萧红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他不仅一直保存着一缕萧红的遗发,而且经常写诗怀念萧红,这些诗都不是为了发表,只是表示他心底里对萧红的感情。十年浩劫以后,端木几乎年年都要自己去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自己不能去时就托朋友去,并写悼诗献于墓前。   1987年11月4日,端木与钟耀群一起到萧红墓前祭扫并献词一首,题为《风入松·为萧红扫墓》: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萧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从中不难看出,萧红在端木心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性格内向孤傲的他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念,他的哀悼,他的忏悔,这的确挺感人的。可惜萧红再也听不到了,她注定要一个人走路,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宿命。 端木蕻良和萧红
编辑本段旅居桂林
  端木先生旅居桂林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所以有关端的研究,都把他在桂林这段时间作为重点。 端木蕻良在桂林,主要活动内容还是从事文学写作,大量的创作成果表明,桂林时期是他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   小说创作是端木蕻良的主要创作内容,在桂林,他写下了大量小说作品 端木蕻良作品
。计有《初吻》(短篇小说)、《早春》(短篇小说)、《雕鹗堡》(短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长篇小说,未完)、《琴》(短篇小说)、《红夜》(短篇小说)、《女神》(短篇小说)、《前夜》(短篇小说)、《饥饿》(短篇小说)、《几号门牌》(长篇小说,未完),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江》(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3年4月出版)。   《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早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1942年,端木蕻良由香港转到桂林之后,怀着对遥远故乡的的思念情怀,开始续写《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这第二部,由于后来未能写完,也未能印刷成书出版,当时发表于1943年3月至11月桂林出版的《文艺杂志》第2卷第3期至第6期与第3卷第1期上,一共5章,约4万字。在这5章里,主要人物是两个,一个是被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小说第一部的末尾已被折磨死去的灵子,一个是第一部尚未出场的丁宁的哥哥丁兰。小说体现了端木蕻良对中国妇女的地位、命运和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端木蕻良在桂林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有《早春》、《初吻》等。这些作品,写了一批在家乡土地上生活的纯良美丽的农村女子。端木蕻良在她们身上,寄托了自己对遥远的眷恋,寄托了自己对灾难家园的关切。《初吻》、《早春》两篇,代表了端木蕻良上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两个作品,都是写的幼年时代的生活内容。小说写出了一种撩人心魂的情,连同那精美明丽的景物描写、动人的人物心理刻画,洋溢出与一般抗战小说不同的艺术韵味和意境,真正体现出了小说中的一种艺术美,从而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短篇小说的重要收获。   端木蕻良在此时期写的一些神话小说、历史小说,如《蝴蝶梦》、《女神》、《琴》、《步飞烟》等,也都是以女性为描写中心的。这些小说,充满着作者真切鲜明的爱与憎 端木蕻良作品
。端木蕻良正是通过对农村青年女性美好形象的塑造,在对她们悲惨身世的记叙中,流露出他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无限爱恋,对善良者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的。   在桂林,端木蕻良还创作了《晴雯》、《林黛玉》、《安娜·卡列尼娜》(话剧)、《红佛传》等剧本;写有《哀李满江》、《赠瘦石》、《秋日访迩冬不遇》等诗作。除以上已发表的作品外,据笔者访问端木蕻良时了解到,端木蕻良在桂林,还写有《薛宝钗》(剧本)、《龙女传》、《三月手记》。这些作品,有的已决定发表,发了预告,后因桂林大疏散,刊物被迫停刊而未能发表。   端木蕻良在桂林还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和文学札记。计有《写人物——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历史剧问题座谈》(座谈会记录)、《心浮私记》(札记)、《论艾青》、《向〈红楼梦〉学习描写人物》(论文)、《我的写作经验》)等多篇。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在桂林参与抗战文艺活动是大量的,写作成果是丰富的,作品较抗战前形式更为多样,内容、题材现扩大了。
编辑本段风格转变
思想的提升与创作的转变
  端木蕻良在桂林,是他创作思想得以提升、创作道路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1942年,端木蕻良来到桂林不久就写出了《我的写作经验》一文,这是他对自己十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文中表达了他极重要的文学思想。他提出了写小说是一种哲学事业的思想。他说:“文学是因为它 端木蕻良作品
们都隐藏着哲学思想。”他认为,区别一流二流小说就在于此。在文学观上,他开始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   端木蕻良在总结了抗战前期一些作品只重视内容而忽略形式的教训,努力探索“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可以认为,端木蕻良在桂林开始了自己创作中的民族形式的自觉追求,努力探索民族形式,追寻“人民的文学”的创作道路,着力表现乡土气息。端木蕻良在桂林曾说:文学“要顾及乡下人”、文学的未来是“歌颂人民的领袖、人民英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人民的文学”(1943年在“战后中国文艺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追寻“顾及乡下人”、写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创作路子。写他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乡下人。在《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早春》、《初吻》等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中,体现出了他的这种创作追求,这种创作转变。
创作题材由现实转入历史
  抗战前期,端木蕻良在重庆、香港等地写了反映抗日军队以及游击队生活的长篇小说《大江》、中篇小说《柳条边外》、短篇小说《螺蛳谷》,还有已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 端木蕻良作品
《风陵渡》。这些作品,除了个别篇章外,大多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抗日斗争生活和大后方的社会图景,可以看出,它们多是配合抗战宣传的急就章。这是抗战初期救亡工作的需要,也是端木蕻良的热情所使然,作家是在以自己的笔,服务于抗战。   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政治局势的沉滞黑暗以及国民党对进步文化事业的限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作家失去了抗战初期那种深入前线深入民众的可能,灰暗阴冷的社会气候使得作家渐渐转入到历史中去寻找创作题材。1942年端木蕻良到桂林后,也写有暴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几号门牌》,但由于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他同样无法深入前线,也只得潜入历史。他在此时写的《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虽与抗战有关,但毕竟不是现实抗战生活内容的作品。他的《早春》、《初吻》、《红夜》等,写的都是记忆中的旧时生活图景而不是现实生活内容,他的《女神》等历史小说和《红楼梦》等剧作,以及他的旧体诗写作,都体现了他创作上的这种变化。
创作心态由激情宣泄到审美表现
  端木蕻良是极富艺术才华的作家。可以认为,在他创作初期写《科尔沁旗草原》、《憎恨》时,就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才力。但他早期的作品,毕竟是激情多于艺术,1942年端木蕻良到桂林后,相对安定的后方生活使他有时间有精力沉思几年来的创作路程,他开始注重作品 端木蕻良作品
的审美力量,着意追求作品的艺术价值了。他提出了“由美到真”的艺术观点,他说“艺术的美根植于生活的真”。他在此时期写的《心浮私记》里说:“我认为在文学的过程中,从美的角度里也可以达到真的境界。而达到了真的,它必然是美的。”他还说:美若游离了真,那种美就失去了健康和价值。他在此时,似乎恢复了1936年写作《憎恨》那些小说时的艺术视力,在《早春》、《初吻》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令人沉醉痴迷。构思的精巧,情调的旖旎,文字的准确和典雅,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美不胜收的境地。可以说,此时期端木蕻良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
创作思维由关注政治经济到关注思想文化
  透过上世纪40年代端木蕻良到桂林后写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到他思维关注上由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的变化。一是从《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所发表的五章看,小说将灵子作为主人公,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的思考等哲学意义的内容,作为了这小说的主体;二是《初吻》、《早春》等短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妇女的地位、命运,对人性等问题的关注;三是此时期端木蕻良开始 端木蕻良作品
写作有关《红楼梦》的剧本,并立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端木蕻良并非逃避现实,他是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沉思索中,理解当今中国的现实,探索中国的未来。可以说,他的所有作品,均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关切,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由忧郁到憎恨到爱恋到创造的情感。他将他的艺术才华,附着在他最熟悉的生活记忆中,重新将自己的目光与关切,又投向科尔沁旗草原,力图在更高层面上,勾画科尔沁旗草原的图景。正是由这一点出发,端木蕻良写出了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中国的草原、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大地之子,从而使自己的小说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
艺术风格由阳刚转为阴柔
  巴人在那影响极大的评论《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里说:“作者的澎湃的热情与草原的苍莽而深厚的潜力,交响出一首‘中国的进行曲’”,《科尔沁旗草原》是“多么浩瀚、嘹亮、雄壮的诗篇。”他还说:这小说“有《铁流》的劲与光……”这样的论断,是深刻而准确的,说端木蕻良创作风格的豪雄、硬朗、大气,已成定论。直到几十年后的80年代初期,学者们说到端木蕻良的创作时,仍称为“来自大野的雄风”,依然是看中和赞颂其阳刚之气充盈。而《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就目前所能见到的五章看,则已消失了阳刚,转为阴柔,尤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灵子在此时似乎成了小说的主人公,五章里有三章写灵子,作者写其伤感、写其忧思、写其心理,细细写来,柔情缕缕,一改10年前写《科尔沁旗草原》时的苍劲、豪放、硬朗的笔力。他的《初吻》、《早春》等短篇小说,更是如此,柔情与温馨,溢漫全篇,颇为动人。他此时期写的一批短篇小说,基本是这一风格,与其30年代的作品相比较,看得到明显巨大的风格转变。   端木蕻良在桂林的创作,是他一生创作活动中承前启后、奠定成熟的小说大家地位的关键时期。此时期他的创作,表现了他以中国社会的认识更深刻了,艺术表现力更娴熟了。他既继承了早期创作《科尔沁旗草原》那种对生活的深与细的真切感觉,又克服了抗战初期以宣传代替艺术的弊病,将抗战这大时代赋予的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融入到对新生活的深透的理解和生动的表现中,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艺术成就。   1944年9月初,端木蕻良在参加完王鲁彦安葬仪式后离开桂林,随着湘桂大撤退的人流,撤到了贵州遵义。在那里,他与熊佛西、秦牧等人办了一张报纸。1945年,他去了重庆。
编辑本段红迷端木
  端木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楼梦》迷,他一生痴迷红学。写过《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等颇具影响的红学研究名作。端木蕻良看《红楼梦》是一年地看,总是看了又看,读了又读,百读不厌。端木蕻良爱《红楼梦》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曹雪芹的真情主义。端木蕻良曾作过一首诗,咏曹雪芹:能哭黛玉哭到死,荒唐谁解作者痴!书为半卷身先殉,流尽眼泪不成诗。   端木蕻良喜欢他,因为他真情。曹雪芹是从爱美出发的,而后来便达到了爱真的地步。真的美,必须是真的。为了爱美,也就是爱真,而终玩弄殉了真理。另外端木先生还有一本《曹雪芹》(上卷)也是难得的名作。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端木蕻良的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开始,包括《大地的海》,中﹑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以东北故乡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   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爱与憎交织的思想基调﹐贯穿于他的主要作品和人物身上。作品场面宏伟,笔调细致,有些细节描写十分突出﹔以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方言,渲染出强烈的地方色彩。早期有些短篇小说,表现手法简练而含蓄,富有抒情色彩。后期某些长篇小说,过多地追求场景宏大,开掘不深,显得庞杂,但仍然保持著鲜明的地方色彩。
编辑本段创作书目
  憎恨(短篇小说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大地的海(长篇小说) 1938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   科尔泌旗草原(长篇小说) 1939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   风陵渡(短篇小说集) 1939年12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江南风景(中篇小说集) 1940年5月,重庆,大时代公司   新都花絮(长篇小说) 1940年9月,上海,知识出版社   大江(长篇小说)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   罗汉堂(河北梆子剧本) 1952年2月,北京,宝文堂书店   梁祝、除三害、戚继光斩子(京剧剧本) 1952年10月,北京,大众出版社   此鹭洒湖的忧郁(短篇小说集) 1956年6月,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钢铁的凯歌(长篇小说,未完成) 1958年,北京,北京出版社   端木蕻良选集 1978年6月,香港,文学研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火鸟之羽(散文集)1981年7月,香港,文学研究会   端木蕻良小说选取 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端木蕻良近作 198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曹雪芹(中卷,与钟耀群合著) 1985年5月,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端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友情的丝(散文集) 1993年1月,重庆,花城出版社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是男作家端木蕻良所写,入选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课本。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   写作背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还有《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

收起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

全部展开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收起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

全部展开

《土地的誓言》读后感

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