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一词是谁发明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0:39:53
洗澡一词是谁发明的
洗澡一词是谁发明的
洗澡一词是谁发明的
洗澡曾洗出文明礼仪之邦
其实,中国人以前也并非不讲究洗澡.梁实秋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
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称为“戒”.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考究,有专职官员执掌.先秦沐浴礼仪已很完备.诸侯要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
学者说,中国的洗澡礼仪成为一种定制为世人所遵循,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到了汉唐盛世,朝廷洗澡礼仪更多,并出现了“温泉监”一职,负责皇家汤池事务;明代则有专门的沐浴管理机构“混堂司”.
洗澡在那时的中国,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乃至政治活动,官员的仪表已和“政治文明”息息相关.
下得庙堂,沐浴又与人们生活规范相连.《礼记》中特别规定,尊老礼节必须包括为老人烧水沐浴,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普通人的沐浴程序、诞生和丧礼中的沐浴,也都有详细规则.
秦汉之际,暮春三月临河祓禊以去病消灾,演化为全民春游;同时禁忌也无处不在:男女不共浴,不共巾栉;父子不同浴,君臣不同浴,身份、辈分、地位不同者也不同浴.
公共澡堂开始出现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宋代.《清明上河图》林立的商铺中就有一家浴堂.苏轼在公共澡堂沐浴后曾写下《如梦令》,从“寄语揩背人”的词句可看出,那时的公共澡堂已有完善服务.
而看看15世纪的欧洲,还真是可怜.欧洲人竟然认为,鼠疫可以通过洗澡入侵身体,导致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社会各界尤其是宫廷和上流社会基本不洗澡、不洗脸.
当时,法国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遮盖身体的臭味,便大量使用香水.
中国洗澡习俗沿革
在中国,有很多关于“洗澡”的习俗.初涉人生的“洗三”,魂归西天的洁身,每年四月八日以香汤浴佛,每年端午以兰草艾蒲洗身,去邪去病,六月六日为猫犬洗浴,山东日照的妇女在七夕都要洗头.
在中国,沐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中国人对其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沐浴与现今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只有把这4个字的解释结合起来,才是今天完全意义上的洗澡.
原始社会,人们在一个很长的阶段过着渔猎生活,有时需要下水捉鱼.再者,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也会跳进水里洗个澡,这就是原始的沐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在家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用来沐浴的器具.到了西周,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沐浴也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沐浴不单纯地被看作洁身净体和润肤养生之道,也被视为朝廷及民间隆重礼仪的先奏.
宋代出现了公共浴室,沐浴更为普及.蒙古人入主中原,一改往日甚少洗澡的习惯,在京城建筑公共澡堂.到了清朝,社会风气使然,泡澡成为时尚.
但在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下,澡堂业被列入“下九流”.事实上,沐浴业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是城市发展和商业经济繁荣的结果.
清代的澡堂构造沿袭元明,稍加改造.如扬州的澡堂,在大池中分隔为数格,并有“娃娃池”,池小水又不热,适应小孩洗澡.澡堂内设有贮衣柜.
上海称洗澡为“浴”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海已有大澡堂设置,盆汤弄的“畅园”、紫来街的“亦园”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最早设置盆汤的澡堂.
洗澡业有其自己供奉的行业神.北京澡堂业所供奉的祖师为智公,澡堂业的祖师是智公老祖,有庙,在北京的后门桥西盛堂后院,以前阴历三月,该行人都到这里祭祀.
澡堂内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除了洗澡外,还有捏脚修脚、按摩推拿、理发打辫、品茗饮食等服务.于是出现了不少天天上澡堂、整天呆在澡堂的“泡客”.他们进澡堂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洗澡,二是为了休闲.
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国人都是在公共浴室洗澡,两个礼拜一次已经比较奢侈,福利好的单位大都设有“职工浴池”,不公开地允许家属入内.
老上海的洗澡方式更加市井而人情味浓厚,从前青岛的几家老字号浴池都从上海请来了按摩师傅和修脚师傅.上海人精打细算,在主营泡开水业务的老虎灶后面也常用布帘遮着一间简陋的浴室,那种纯粹的洗澡感觉,绝不是今天洗浴中心里的人参浴和冲浪浴所能相比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出现了洗浴娱乐广场,按照大、中、小型的轨道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