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国子学是同一机构还是不同机构.教授的课程.请勿复制粘贴,简明扼要回答即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44:28
国子监 国子学是同一机构还是不同机构.教授的课程.请勿复制粘贴,简明扼要回答即可!
国子监 国子学
是同一机构还是不同机构.
教授的课程.
请勿复制粘贴,简明扼要回答即可!
国子监 国子学是同一机构还是不同机构.教授的课程.请勿复制粘贴,简明扼要回答即可!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国子监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汉代始设太学,隋代始设国子监.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属礼部.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又甚寥寥.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凡太学、国子学、武学、律学、小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画三礼图、绘圣贤像、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元丰改革官制(见元丰改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即旧判监事)、司业(祭酒的副手)、丞、主簿、太学博士(即旧直讲)、学正、学录、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私试、补试、上舍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吏人多员.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1105),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辽太祖置南面上京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丞、主簿、下辖国子学.中京另建国子监,设官与上京同.金代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设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至三员,一员兼管女直学.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并归学部.国子监,始于隋代,为教育机关,至清代变为只管考试,不管教育的考试机构;到清末则成为卖官机构.国子监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凡依照惯例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给朝廷,即可称为“例监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封建社会史》,1952年12月)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国子学一般设有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