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我是中学历史老师,但最近可能去附近一所小学支教五六年级数学课,不离开原单位,我虽然学的文科,但小学的那点数学我自认为还是完全能够应付.甚至我一度认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4:51:12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我是中学历史老师,但最近可能去附近一所小学支教五六年级数学课,不离开原单位,我虽然学的文科,但小学的那点数学我自认为还是完全能够应付.甚至我一度认为,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
我是中学历史老师,但最近可能去附近一所小学支教五六年级数学课,不离开原单位,我虽然学的文科,但小学的那点数学我自认为还是完全能够应付.甚至我一度认为,小学的那点数学知识即使高年级数学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傻瓜都会教.是不是?
比如讲各种复合应用题,几何面积体积知识应该怎么教才能够相对孩子而言比较直观?
说实话我个人内心一直对小学的那点数学知识很轻视的,因为就觉得太简单了,哪怕高年级的复合应用题,几何题对我而言也是小菜一碟不足挂齿,我这种思想是否正确.很多网友也都说,小学那么点儿知识谁不会教那么简单,就看你老师努力与否.就好比当年我们蒙古人进攻已经强弩之末的金国,西夏,南宋,他们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即使暂时还抵御得住也只是暂时,剩下只是我们想不想进攻的问题.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我是中学历史老师,但最近可能去附近一所小学支教五六年级数学课,不离开原单位,我虽然学的文科,但小学的那点数学我自认为还是完全能够应付.甚至我一度认为,
你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都认为1+1简单,可问题是你要教会学生加法的意义,还有方法,不仅仅是结果.
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1、摆脱定势: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张明期终考试语文、外语、科学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外语、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假设张明数学也考了76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张明的数学成绩是76+3×4=88(分).
2、整体思想 :有些题目较为复杂,若按常规方法来思考根本无从下手,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死胡同”.对于这样的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思维方向转换一下,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把握,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例如,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为12后,这5个数的平均数则为10.改动的那个数原来是多少?读了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想知道5个数各是多少,都忙着去试找这5个数,这显然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题的解答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个数,简单地把这5个数分开来考虑.首先要知道改动后的5个数的总和为10×5=50改动前5个数的总和为8×5=40,改动后比改动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数“增加10”后变为12呢?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
3、移多补少 :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不过,如果能紧扣“平均”二字的意义来思考,那么,解那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能想出更简便的方法.在“平均”二字中,“平”就是“拉平”,也就是移多补少,“均”就是相等.“平均”二字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用“移多补少”的办法,使每份数量都相等.因此,移多补少是我们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的重要策略.
4、不拘题型、力求灵活:应用题教学中要防止并纠正审题定题型,解题套方法的定势模式,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学过相关的新知 之后,应当示范并鼓励学生拓宽思路,灵活转移思考角度,优化思维,巧妙解题.
例1.要加工810个零件,单独做甲要15天完工,乙要10天完工.现由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完成 任务?
按常规解法,先分别求出甲、乙每天加工的零件数,再求出甲乙合做时每天加工的零件数.根据题意,列 式计算为: 810÷(810÷15+810÷10)=6(天)………甲乙合做完成任务的天数.
在学过工程问题后,可启发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答思路设要加工的零件总数为“1”,则甲、乙的 工作效率分别1/15和1/10,列式计算为: 1÷(1/15+1/10)=6(天)……甲乙合做完成任务的天数.
平时训练有素的学生还会这样想:根据题意,这批零件甲用15天做完,乙用10天做完,这就是说,乙 干1天相当于甲干1.5天.因此甲乙合做1天,相当于甲单独做(1+1.5)天.甲单独做15天完成的 工作,由甲乙合做时,只要15÷(1+1.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