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肇中有关丁肇中的生平 他的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47:24

关于丁肇中有关丁肇中的生平 他的成就
关于丁肇中
有关丁肇中的生平 他的成就

关于丁肇中有关丁肇中的生平 他的成就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由于早产,他于1936年2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尔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十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在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J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象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突出表现为两个“不”:
  一是“不合群”.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刮刮,就是不合群.从学习到工作,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实验室―食堂―宿舍.在美国,大学的课外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他几乎是什么都不参加.所以,他在学校没有朋友.走上社会后,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有时是两天两夜,三天三夜,甚至五六天五六夜不回家.孩子都抱怨老见不到爸爸.在各种社交场合,几乎就不会见到他的身影.据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外,他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不愿让那些无益的社交活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影响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竟是对书法艺术的特别敬重.他曾不止一次对人说,书法艺术比物理学更加神秘.他说:“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字在书法上又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给人以各种美的享受.”为此,他绝不给人题字.在新疆大学给师生演讲时,校长一再请他题写校名,他断然谢绝,说我的字写得不好,会损害书法艺术.后来,他的老家山东日照大学、曲阜大学恳请他题写校名,都被他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不少人对他不干这样一举手又可扬名又能得利的雅事感到不可理解,说他是个傻气十足的怪人.
  二是“不知道”.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前些日子,他来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中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它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还要给人类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救求的损失.丁肇中的可贵可敬之处也在这里.难怪他在南航面对师生的提问连说三个“不知道”,会场沉寂几分钟后,爆发出一阵阵暴风雨般的掌声.这不是对这位大师人品和学问的肯定和崇敬吗?他们能零距离地从大师身上感受大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效果并不会比听一次学术讲座差吧!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矢量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矢量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4 年,他们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的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
  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 3种夸克来解释,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8年起,丁肇中领导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组——马克·杰组,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佩特拉对撞机上进行了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
  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此外这个组还进行了高能量下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检验及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证明,后一工作为电弱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准备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 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粒子,特别是电弱理论预言的黑格斯粒子,并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现象.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在他12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他20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执安大学,于1962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1972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道: "
  在雨季,一个象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象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