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09:04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客观因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沙皇...十月革命后为稳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所必须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都为斯模的形成提供了最近本的社会氛围.
2.俄国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落后,小农意识强,文化落后
3.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
4.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诞生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被西方称为“红色的孤岛”.苏维埃政权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二战更强化了这种体制,党和国家的一切都由斯大林决定.
5.苏联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苏联当时经济严重落后而且又遭到战争的破坏,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一些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搞上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只能通过高度集中,调动有限的资金、资源,发展最急需的工业部门.
(二)主观因素
1.斯大林个人因素.斯大林的粗暴专横、权力欲极强的品格,使他固执己见,讳疾忌医.当他感到自己的错误威胁其地位、威望时,他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清除对手,压制不同意见,并伴之个人崇拜,以维护其权力.
2.错误的理论指导.斯大林在国家问题上曾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能彻底铲除垂死阶级的残余”.在20至30年代的苏联,大多数理论家还未摆脱传统教条主义束缚,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和实行产品直接分配的社会